拍/賣電影在台灣(下):市場展望

圖、文:奇妙時光電影公司製片人楊士賢

回顧2020年的台灣電影市場,整體票房總計僅約50億元(新台幣,以下同),不到去年的一半。足堪告慰的是,全年台片票房逾8.65億元,較去年增加約百分之25,市佔率約百分之17,成長逾百分之10。這般榮景究竟是真實還是幻相?未來是否如此光明燦爛?

攤開統計紀錄,201920182017台片的票房分別僅有7.02億、8.1億、7.28億,市佔率則分別只有百分之6.887.526.90。將時間縱深拉長來看,只能說今年台片的票房沒有退步,在好萊塢等外片大幅衰退之下還能夠逆勢微幅成長,凸顯了這個看似亮眼的成績。「台灣的市場很小」是一個極為常見的誤解,其實台灣長年高居好萊塢前二十大海外市場,說明了台灣人很喜歡看電影,只不過大都是看好萊塢電影,幾乎年年囊括百分之90以上的市佔率。台灣每年100億至125億元的總體電影市場規模不算小,真正的問題是:台片的市佔率長期偏低。

上次台片市佔率超過百分之15,要追溯到2011年,在票房破億的《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4.72億元)、《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3.18億元)、《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4.25億元)與《雞排英雄》(1.4億元)帶動下,締造近年台片最高的市佔率百分之18.7,觀眾感受到熱度,業界樂觀預期未來。今年下半年似曾相似的台片盛況,恰恰體現了市佔率提升的重大意義。

提高台灣電影市佔率,是本土市場的當務之急,而海外市場的拓展,不僅文化部補助業者、從業人員參加國際影展、市場展,爭取曝光、介紹作品,創造知名度與詢問度,以利從事版權銷售;文策院也接手策劃「台灣館」、舉辦「台灣之夜」,持續於柏林影展、釜山影展等各大國際影展、市場展推廣台灣電影。另一方面,台灣電影登上影音平台Netflix這樣的數位發行管道,獲得實質收益的同時,也能夠超越空間與時間的限制,有機會讓更多世界各地的觀眾看見。繼美國《綜藝》(Variety)雜誌影評人盛讚《陽光普照》的成功案例後,《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粽邪》《馗降:粽邪2》《狂徒》《引爆點》《小美》等6部類型多元、風格各異的台灣電影近日也將陸續在Netflix上架。

一個產業的健全運作有賴持續的獲利,並將獲利再繼續投入新產品的開發和生產,創造良性循環。從產業運作的觀點分析市場溝通的層面,除了文化部既有的行銷補助之外,期許文策院能充分運用資源,發揮跨產業整合的功能,協助電影業者從事市場調查與行銷研究,讓創作者更了解觀眾、貼近市場,拍出更多有共鳴、有口碑的作品,讓行銷工作者更準確地找到每部電影的目標觀眾,採取更有效果的宣傳推廣方式,進而打造台灣電影的品牌,吸引更多新的觀眾。唯有「拍電影」和「賣電影」協同合作,累積觀眾與投資方對台灣電影的信心,活絡良性循環,逐步擴大市場基礎,方能實現產業健全的真正榮景。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19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