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坑之戀:品客家文脈,看白鷺歸來

    文、圖:上海社會科學院
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花建

《創意城市》一書的作者、知名英國學者查爾斯·蘭德勒說得好:文化遺產是以往創造力的總和,而維持社會運作,並促使它向前邁進,正是發揮創造力的結果。這意味著:唯有挖掘遺產的智慧基因,並且運用當今時代的價值觀進行闡發和再創造,推動它的廣泛流動,才能真正讓歷史的文脈得以發揚光大。

深圳北翼的甘坑客家小鎮,就是這樣一個傳承與創新相結合的鮮活案例。它位於吉華街道清平高速與機荷高速交匯處,北起甘坑村、涼帽村,南至三聯村,佔地18萬平方米。幾百年來,這裡就是客家人集聚的村落,並且生產一種極富特色的民俗文化產品-客家涼帽。客家涼帽既輕便又可防太陽輻射,便於使用者勞動和生活,因此獲得世代相傳。史籍記載客家婦女戴涼帽,可追溯到宋朝蘇東坡在惠州任職時期,至今已經有近1000年的歷史了。

甘坑涼帽製作的歷史有200多年,整整經歷了6代人。這裡的布吉「涼帽村」是我國唯一在地圖上以古老工藝命名的村落。客家涼帽承載著客家人勤勞節儉的傳統,喻示著客家的文化風俗:未婚女孩的涼帽花帶花穗是白色的,已婚少婦的花帶花穗是紅色,中老年婦女多用青色、黑色或紅綠黑雜色…….

1980年代以後,由於受到價廉物美的旅遊帽競爭和涼帽老工匠相繼辭世,甘坑客家涼帽作為一種手工藝品而逐漸衰落。近年來,在當地政府支持和華僑城集團的大力推動下,甘坑客家涼帽獲得了新的生機。建設者通過挖掘和開發本土涼帽文化IP,推動特色小鎮建設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客家涼帽作為一種遺產,採用了植物材料、手工工藝,寄託著天人合一、環境友好的智慧密碼。他們把客家涼帽中蘊含的這些智慧DNA開發出來,與21世紀保護生態、親近自然的時代潮流相銜接,提煉出一條「白鷺歸來」的主題線索。

他們用數字創意實現客家文化的新生,推動了「高顏值、硬科技、新故事」的有機結合,創作了一部有趣的VR電影《小涼帽之白鷺歸來》:每年1111日是白鷺成群從北方飛到深圳的日子。清晨,甘坑小鎮的涼帽寶寶被小鈴鐺狗催醒。她從閣樓爬上屋頂,迎接遠方歸來的白鷺。在與白鷺親密接觸的瞬間,寶寶突然發現了百年涼帽的秘密:只要喚醒涼帽的魔法,涼帽的主人就可以和白鷺一起飛向遠方……它獲得了2017威尼斯電影節未來影像金獅獎和許多電影獎項,而有力推動了甘坑客家文化的廣泛傳播。

今天,絡繹不絕的遊人和孩子來到甘坑:哇!這裡已經成為一座親近自然、具有沈浸式體驗風格的親子農莊,也是一個尋根客家文化的原創IP特色小鎮。農莊中富有嶺南風格的田壠和魚塘,讓孩子們和家長親身體驗田園生活的樂趣。小鎮匯聚了古井、碉樓、荷花池、鳳凰谷、南香樓、文昌塔、狀元府等客家風格的建築,復原了客家文化的許多典型場景,如家風家訓館、甘坑博物館等,鮮活地展現先賢家風和客家人耕讀傳家的傳統,還展示了根據涼帽IP開發出來的系列衍生產品,被入選「中國文化旅遊融合先導區(基地)試點」。


品客家文脈,看白鷺歸來!甘坑的故事告訴我們:遺產是一條流淌的河,需要不斷注入活水,否則就會萎縮和乾枯。創意就是嫁接歷史與未來的活力紐帶,創新是讓遺產煥發青春的智慧密鑰。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18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