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語境下的創意生產管理及展望

文: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文化產業課程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忠

圖:網絡

智慧+”新時代語境下的文化產業將迎來新的業態模式,探討創意生產者、創意生產管理就成為非常重要的議題。當共創共生代替了線性生產,創意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相互可逆轉的雙向度合作會越來越普遍。生產者與人工智能的全方面合作將人類與機器間互為主輔、甚至互為主僕的關係進一步拉近。生產者與組織管理者的共創共生更是可能會顛覆現有的文化企業勞務雇傭關係與利益合作關係。可以說,具有跨學科知識儲備能力、善於結合智慧+”的創意生產者將能夠實現與產業生態系統的共創共生,拓展出更新的產業業態。

在創意生產模式方面,非線性、多向度、多維度和模塊化的共創共生新模式,將進一步加劇現有文化產業中流量注意力體驗跨媒介IP”對創意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雙向影響。當智慧+”與這些要素結合,當下已初見成效的粉絲經濟、體驗經濟、注意力經濟和IP經濟將前所未有的被整合捆綁在一起,形成新基建、大數據和算法追蹤影響下的下一代數字經濟,帶來龐大的價值空間。

這種趨勢下,文化創意產業的業態將從商品消費體驗消費邏輯升級為新興的以產業生態、虛實共生、多元共存為主導的創意消費邏輯,在智慧+”的新時代語境下,文化創意的產生、文化創意內容的生產、傳播、流通和消費接受,將突破產業鏈條的限制、個體的限制、壁壘的限制,迎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

當然,智慧+”的時代必然會在帶來更多的方便,更豐富的體驗和更具創意內容的同時,相應的產生一些矛盾與社會問題。傳統的創意生產將受到極大衝擊和挑戰,但在一定程度下,原有的生產模式將會與新興的生產模式共存;智慧+”時代的到來也將為個體的創意生產者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但同時也給既有的創意產業集團(組織機構)帶來了某種程度上的挑戰與威脅,如何保障良性的、公平的競爭將成為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議題。

智慧+”時代背景下,傳統文化將作為IP內核獲得新生,並且以跨媒介、跨領域和跨形態的方式,成為文化產業生態的一部分。這個時代的文化創意產業組織方式、管理模式、資源配置、經濟市場業態、政策與治理都將面對顛覆性的重組或重構,這也為學界研究提供了廣闊的學術空間和發展前景。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3 + f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