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歌:開發海洋文化資源——澳門文創探索之五

  文、圖:上海社會科學院
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花建

海洋是地球上生命的搖籃,覆蓋了地球面積的70%。人類歷史許多文明形態的誕生,都與大海的哺育密切相關。從十五世紀以來的大航海時代,開通了橫貫全球的海上航路,把互相隔絕的大陸和島嶼聯接到一個全球化的市場體系中,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世界貿易大格局,也催生出影響深遠的海洋文化。所謂海洋文化,即是人類源於海洋而生成的文明系統的核心,包括理念、規則、行為、故事、藝術等。海洋文化的本質就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係,是人類文明中最為悠久和取之不盡的資源寶庫之一。

世界上許多沿海城市,都對海洋文化進行了持續的研究和挖掘。它們圍繞「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這一基調,挖掘與海洋有關的歷史遺產,提煉出富有本地特色的人文主題,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海洋文化系統,成為城市特有的「海洋之魂」和「海之魅力」。如葡萄牙里斯本的大航海紀念碑,塑造了航海家亨利王子的形象:從大航海時代起,許多從事地理大發現的人,都是沿著他的航跡前進的;如澳大利亞黃金海岸,把當年庫克船長率先勘探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傳奇,開發成為老少咸宜的度假樂園;而丹麥哥本哈根則以港口水道與陸上商街並行,而引來遊人如織;至於夏威夷火奴魯魯的珍珠港,把194112月亞利桑那號戰列艦遇襲沈沒之地,建設成為著名的水上博物館;那浪花上漂浮的油跡和花圈,永遠傳唱著犧牲者的勇敢和悲壯,訴說著戰爭與和平的啓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澳門有史以來,就是因海而興,向海而生。澳門的海洋文化包括從器物、形制、產品到精神的多個層面,涉及造船工業、海洋貿易、港口經濟、海鮮旅遊、信仰傳說等,其核心是一代又一代的澳門人與海洋的互動關係。比如澳門荔枝碗(舊稱荔枝灣)就是一處獨特的海洋文化遺產。這裡的船廠建設始於1950年代。1965-1966年的《澳門工商年監》曾記載信榮、周家、範九等六間船廠就位於荔枝碗。以後其他船廠也陸續在周邊的林茂塘、筷子基、提督馬路一帶建設,形成荔枝碗船廠片區。雖然從1990年代開始,這裡的船廠逐漸停止運營。但是,整個片區的景觀脈絡,特別是它親海與傍山的形制,卻留存至今。它以聯排的方式沿濱海岸線綿延展開,形成一個個建築群組,並延伸至相鄰的水面之上,構成了人工空間與濱海環境相互融合的獨特組合。而在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的多處地方,也還有不少值得挖掘的海洋文化遺址。

而借鑒世界上其他濱海城市的文化發展經驗,澳門要開發荔枝碗船廠片區這樣的海洋文化遺產,固然要重視保留和恢復建築形態、景觀脈絡,但是還需要在精神層面提煉出仰望星辰大海的人文主題,在內容層面表達澳門人向海而生的傳奇故事,在空間層面表達澳門融匯中西的生活情趣,從而使澳門文化更富特色,更加引人入勝。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ix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