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圖:上海開心麻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總製作人
開心麻花副總裁
汪海剛
打造開心麻花第二總部
“‘開心麻花’ 最早於2003年在北京成立,2012年劇組第一次來到上海正式演出,當時演出的是經典劇作《烏龍山伯爵》。”汪海剛覺得與傳統戲劇不一樣,喜劇效果很好,早年從事媒體工作的他,自覺對文化市場發展趨勢敏銳度很高,因此2013年起就和“開心麻花”創始人商談策劃,2014年在上海合資成立上海開心麻花公司,負責華東地區產品開發、演出運營、市場推廣及藝人經紀等範疇,經過多年苦心經營,今天上海開心麻花作為北京之外產業要素最完整的基地公司,儼然已成為開心麻花第二總部。
亞洲演藝之都市場火熱
不同於一般劇團的城市巡演,“開心麻花”選擇在當地落地方式,來深耕市場。他指出2017年上海市提出打造“亞洲演藝之都”,在空間資源上,如建設新劇場、改造提升展演空間等,演藝市場配給很充份,而演藝空間的拓展有利於人才集攏,為持續發掘、培養消費群體創造了良好條件。“2014年我們在上海市演出是79場,而2019年1年演出量已超過600場,成為當地城市演藝單一演出量最大的文化品牌。”演出場地選擇放在大劇場,因為演出成本除了演員費用,還包括勞務、推廣等有幕後人員,小劇場座位有限,票房收入不足以覆蓋整體開支。
本地演藝人才資源充足
演員招募及演藝人才培訓方面,汪海剛表示上海行業人才資源豐富,上海戲劇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等多間院校對外輸出人才。“最開始我們在本地招募年輕演員,邀請北京總部的導演來指導。2014年公司只有9名演員,今年已增加至50多名簽約演員和130名合作演員。”同時公司內部亦成立即興學院,為市面上對戲劇感興趣的人員開設成人培訓班,吸收優秀學員。
從複排演出到原創產出
“一開始先做複排戲,成本比較低。”而隨着演出過程中,無數次與觀眾的互動,對劇情節奏的掌握,笑點的反復錘煉,招募進來的演員、導演不斷積累經驗,成長起來,有了一點信心,2016年開始引導、鼓勵團隊原創劇目。開心麻花的創作方式,是由編劇、導演和演員自由組合成一支支小團隊,從討論桌創意到案頭劇本再到排練廳創排演練,通常花15到18個月反反復復打磨,隨後再通過試演測試後再正式搬上大舞台。上海開心麻花保持1年推出2至3部原創劇目的速度,近年來上海市政府鼓勵文創產業發展,扶持力度逐漸加大,除了演出行業協會每年評選優秀劇目予以一定經費補貼,開心麻花也獲得2017、2018年的文創產業鼓勵扶持資金和文化發展專項資金扶持項目名額,1年大約能獲得人民幣200萬元左右,作為在創作、創新業務上的補貼。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