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木求魚的困境:劇團發展

訪、圖:澳門戲劇社社長謝銳圻
理事長劉國友
資深社員沈榮根

產業化的緣木求魚
“2010
年温家寶總理訪澳時,多次談及澳門具文化底蘊,這番肯定令本地文化界很是雀躍。沈榮根說,但只有底蘊還遠遠不足夠,如何發揮得更好,是所有文化界人士一直在努力、堅持的事情。他指現時政府推產業化,就文化範疇而言,政府是有責任去提升本地的文化氛圍,推動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社團、機構擔任輔助角色,協助政府產生文化活動,去開拓、發展市場;因為不同於外地有廣告等商業機構支持文化投入市場,本地文化行業的產業化與政府投入資源的多寡有很大關係,就話劇而言,單靠劇社自身發展產業,難度相當於緣木求魚,成本太高了。

話劇演出場次難巡回
澳門戲劇社於
1979年成立,主辦演出的精彩劇目80多個,一直以輕鬆、寫實、言之有物的風格在本地、香港、內地等推廣戲劇表演。今年為戲社成立第40週年,推出由黃樹輝先生執導的莎翁名劇《李爾王》,今年多了不少年輕人參與製作、演出,他們亦將訊息放上網絡平台,協助宣傳。謝銳圻指劇社維持每年推出一部大戲,今年《李爾王》在澳門文化中心表演了3場,每場入座率均可達8成以上。一場戲成本340萬,一樣的製作成本,相對鄰近香港700萬的人口基數,香港的劇社可以巡回演出20場,我們最多23場,如何分攤成本呢?

藝術節與本地藝文界
沈榮根提及澳門藝術節,起初幾年的藝術節都由本地劇社提供內容,如
1992年演出劇目《欽差大臣》,由文化局向外聘請導演,再由本地劇社提供演員集中排練;當年《欽差大臣》大獲好評共演5場,更受邀到珠海、廣州等地演出。現時藝術節則直接向劇社徵集劇目,文化局支付製作費,變成只有一個劇社擔任演出。

空間及資助縮減現況
現時澳門的話劇等藝文表演多了,但相比回歸前,可供使用的場地空間反而縮減了,這是比較遺憾的。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排練時間的長短與劇目質量成正比。但私人場地每小時250-300元,成本太高;沈榮根指今次《李爾王》的排練,也是有幸得到林玉鳳議員的協助,才借用到澳門大學位於橫琴的空間。除了場地萎縮,他提及自上年起大部份文化社團申請資助數額大幅縮減,詢問過局方,也只被告知活動未有達標,但具體達標標準是甚麼也不清晰。如文化藝術管理人才培養計劃,前期鼓勵增加行政人員協助劇團發展,確實對劇團管理起很大作用,但名額批准不固定,常常突然又被裁掉。文化業界亦在苦思,應該如何尋找更好的溝通渠道去表達訴求。

外地演出受限於經費
今年澳門戲劇社受邀參加第二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主辦、上海市人民政府承辦,是中國唯一的國家級綜合性國際藝術節),並提供落地接待。這是上海國際藝術節首次邀請澳門團隊參與演出,我們亦感到十分榮幸。劉國友指,雖然是很難得的演出機會,但由劇社負擔全體人員機票及演出製作、物流運輸等,費用不菲,向文化局申請,一般也只能資助部份,恐因經費問題,最終不能成行,實在遺憾。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5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