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四講:每座島都是文化村

圖、文:美國紐約大學(NYU)表演學研究所藝術碩士
台灣資深文創策展人
李立亨

藝術祭讓我們看到島民跟藝術家的合作,
大自然與藝術品的結合,可以那麼美好。
每座小島,就是一座座博物館,文化村。

2010年開始,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以三年展的形式,邀請日本國內知名策展人負責,邀請亞洲和世界各國藝術家,根據瀨戶內海上的12個主要島嶼的地景與人文環境,透過公共藝術的陳設,小型展覽館的展示,臨時空間的運用,讓全世界超過一百萬名以上的游客,走進仿佛就是文化村與展覽館的各個小島。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主辦城市,是位于四國的高松市。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這可能都是陌生的日本城市。而且,光瀨戶內海地區就有三千多個島嶼。在這兒辦藝術祭,就像是在三綫城市的離島上面舉辦活動。

seaab

每座小岛都是文化村,都是博物館
這些離島,很早就開始發展自己的特色農業。同時,也發展出愛自己所出生的島嶼的自豪感。其中特別有意思的是,建設得最早也最多的直島。

我這次去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特別搭船到直島,並且走進專門介紹小島建設的展覽館。這裏面除了模型、圖片與文字說明之外,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這兒看到,30年前的直島跟現在的直島的差別。這些建設之所以會發生跟完成,其實是町長,也就是這個島所處的區的區長的堅持跟持續的關注。

展覽館的文字補充說明特別介紹,直島的町長,他在1970年代一個島上的小學改建過程中,邀請到東京大學的教授來到島上調研。然後町長說,對他跟居民來說,他們所居處的小島就是一個文化村。

順著這個思路發展,來自東京的專家更進一步的補充說,每座小島都可以是亞洲的文化村。然後,就由這個小學的改建過程開始,更多的建築師與設計師,甚至是建設公司也受到吸引,開始注意到可以在這些離島上面,做出他們覺得有意義的設計跟作品。

seaac

島民跟藝術家的合作,可以很美好
有個相當關鍵的建築師,在上個世紀末走進了這些有志成爲亞洲文化村的小島。這個人,就是安藤忠雄。

瀨戶內海上諸島,有許多建築已經有超過400年的歷史。這些建築的改建,需要專業的傳統技藝和設計感來支撐。然而,如何讓新舊建築彼此交融而不突兀,更需要整體思考。安藤忠雄的加入,讓直島上面的建築出現了類似「藝術總監」的角色,來調和整體布局與特色。

更重要的是,離島因爲居民少,而町長又持續的關注整體發展,這讓島民的共識和團結力得以高度凝聚。接下來,有心的大型綜合開發商(總部就設在四國的福武集團),抱著長期投資的心態,也加入了瀨戶內海諸島嶼的建設工作。幷以藝術進駐社區的「家藝術計畫」(Art House Project),邀請藝術家至直島本村短期進駐,進行島民居住空間改造。

經過將近30年的努力與共識的形成,這才使得雖然才舉行到第三屆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已經被稱為亞洲不能錯過的公共藝術節,更是戶外展覽的聖地。分別在春天、夏天、秋天推出三季活動的這個藝術祭,讓觀光事業得到發展,讓市民與觀光客得到接觸文化的機會。

透過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我們可以看到在地居民跟藝術家的合作成績,大自然與藝術品的有機結合,可以那麼的美好。

seaad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fifteen + sixte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