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碗發展近年越來越引人關注,官民間也提出了各種發展方向,荔枝碗這一人文村落吸引眾多相關人士前來探訪。不同於黑沙村單純的村落,由於荔枝碗曾經的造船業,其特點在於工業融合農村。即使如今造船業已然式微,荔枝碗仍然擁有著泥坦和紅樹林,是眾多生物,尤其是鳥類的棲息地。這次我們邀請了數年來致力於荔枝碗造船業的轉型和復興、為荔枝碗的發展花費不少心血的談駿業為我們分享。
荔枝碗發展圍繞「工業」、「文化」、「旅遊」三種元素
荔枝碗是一個相對比較原始的空間,這裡發展是澳門傳統工業的延續,造船業是一個當中比較重要的元素,切合自身的就是造船文化,更表示這半個世紀內,這一類機動漁船在最初期只有香港澳門製造,這叫做「香港澳門船」,在近代中國造船史具有一定的地位。
提及造船業這一澳門傳統品牌,「我們也可以出一份力量」談駿業提出了以下規劃:
1.推出澳門海上游:
縱然政府會考慮成本、用途、商業來看能否回本,但不應只有休漁期出海,更應該恆常地去做,現在較為樂觀,可以看到香港的「維港海上遊」,其中雙層觀光客輪「輝星輪」仿照20年代天星小輪的設計。建議在政府的帶動下,打造「中國澳門號」,航線上要優化為路邊及海邊也能看到,來配合澳門文化旅遊發展。
2.深掘「船」文化:
1)以「船」的概念作為村特色,將荔枝碗營造出文化村的氛圍,部分木場可作為木材資料館,可以介紹由樹加工到木材的過程,科學地反映為什麼用這種木材,這種木材又有什麼特點,從而介紹各式木材的特性。
2)相較華南地區的龍舟文化體驗館,澳門有其另一特殊之處,即與澳門國際龍舟賽事可以相互配合宣傳,而龍舟製造也屬於造船文化之一,同時可以展示各地龍舟文化,讓旅客體驗及購買紀念品。指出香港今年2月25日至28日期間,中國龍舟總會特與荷里活廣場聯手合作,在中庭搭建面積近萬平方呎的首個室內陸上龍舟體驗館。
造船文化需活化傳承
在造船業已式微的今天,造船業再不應為單項經營的工業,而應向文化這一方向靠攏,例如可以解釋船身結構、造船歷史、村落特點介紹等等。基於澳門是珠三角唯一一個有造船、木藝、泥水、建築以會館形式的行業組織為一體地區,加之其背後的魯班文化,造船業可以成為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造船文化將成了首當其衝的任務,他希望各界能夠共同推動年輕人參與,讓造船業的歷史和技術得以傳承,促進傳統工業邁向文化產業進程。
談駿業闡述了「活化」的概念,表示不可盲目進行推翻原有廠址的大面積變更,同時也不可止步不前排斥適當變化所帶來的進步。完全保留原本的船廠已經毫無意義,因為僅剩的造船棚早無造船之實,不如將現有廣袤空間用於另一方向的行業復興,例如結合藝術,將曾經的船體改造為傢具,這樣,被賦予故事的傢具在收藏家眼中成了頗富價值的收藏品,而將某一區域修建為劇場也不失為拓展發展空間的方式。他還說道,「當然,無論如何活化,都不可破壞文化景觀,而是在保留的基礎上作出添加。因為當中充斥著荔枝碗的回憶,若他日高樓林立,無異於磨滅了所有的情懷」。
對政府推動荔枝碗的希冀
他表示過去與文化局歷史檔案館合作《規矩準繩――澳門造船業的人群、工藝與社會》展覽,那一次展覽後延伸直到造船展覽館的正式運行,展覽館由路環荔枝碗村發展會及造船業商會籌集資金。提及旅遊局在船人街建造棚屋博物館計劃,表示旅遊局也曾到訪造船展覽館,局方也希望把展覽館中造船元素能夠融入將來的博物館,他認為此舉定會推動文化、藝術發展,但同時期望政府能夠在開展此類活動之前能夠多與業界磋商,讓業界能夠更加瞭解計劃的實施以及從中出一分力,「政府和民間需要更好的合作」共同參與規劃、討論長遠戰略和具體展開工作的策略。
政府近年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例如澳門海上游方案,若可行希望有更多資金援助。表示造船業連中小企業援助計劃都不會批,而漁業可以有漁業發展及援助基金申請。既然政府推動文化產業,如何將文化變成產業?過去也曾嘗試過文產基金的申請,可惜造船業背後即使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支撐,但其「產業」部分仍然匱乏,政府需要考慮船的用途,從經濟和商業的角度切入來判斷可否回本,最後項目成功獲批但資助太低,因而放棄資助。但文化步向產業或者如何扶持這些式微的澳門傳統產業成了當務之急,在沒有商界意願投資開展情況下,建議文產基金應增設專項資金扶持這些澳門傳統行業過渡至文化創意產業。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