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社區大產業:台灣香草社區

訪、圖:澳門城市大學創新設計學院
助理院長王伯勛

社區型商店街復興之路
王伯勛來自台灣,現就職於澳門城市大學創新設計學院,早年曾在日本進修,設計學專業博士學位。他指台灣文創產業發展受日本影響深遠,以社區文創為例,日本是亞洲地區最早提出“都市再生”的概念,從
人、文、地、產、景宮崎清,《社區總體營造》),着手緩解人口老化、經濟凋敝等社區問題,歸納出以偏向開發文化旅遊觀光,或復興在地產業方向的振興社區經濟之路。

在日本也有許多案例可供借鏡,例如位於東京西暮里車站的谷根千社區(谷中、根津、千駄木),所形成聚集的社區型商店街,因隨人口遷移、現代化超市進駐等原因,而逐漸没落;後來因社區媽媽組織並發行地方雜誌“谷中・根津・千駄木”,以及商店街與千葉大學合作,從招牌形象設計開始,逐漸美化街道面貌;社區裡的全職媽媽自發將街區故事,整合成文字、圖片,出版小冊子,吸引了觀光人潮,商店街慢慢有了人氣。

古根千社區出版書籍

 

社區要素從“人”入手
王伯勛指澳門社區規模小,部份社區既沒有地景,也沒有產業,但構成社區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的資源,如果能更好調動起來,也是發展文創的關鍵。指出台灣許多社區也和澳門一樣,作為城市型社區,沒有太多公共空間,不具備發展文創的先天條件,選擇從人力入手,創造名物”(在地產物品牌),實現傳統社區的再生。

台灣的台南大港社區,因登革熱危機,開始推行香草運動,將香草引進社區種植驅蚊,從社區公園推廣到每家每戶,不僅解決了蚊害,也改變了社區景觀,香草成為大港社區特色。社區進一步向政府申請社區營造相關計畫,開設香草培訓班,教授培育知識,製造香草膏等天然產品。

台南大港社區

社區改造營利經營為先
大港社區的社區營造設立了初、中、長期計劃目標。計劃起步並不被看好,後期社區與大學等學術機構合作,進行香草產業鏈開發,包括產品創新、包裝行銷,讓產品的銷售點走出社區,在新光三越設立了專櫃,成為社區品牌。打造可行的營利模式,大港社區營造不再依賴政府資助,能夠自力更生,永續經營。

不同於澳門高福利的社會環境,台灣社區發展資源有限,王伯勛提到台灣的社區常有老宅認養路燈認養等,向社會籌措資金的做法。社區需要營利才能改變。有了共同的難題,社區裡的居民就會團結,共同去拉動,把社區當成一個產業去經營。社區裡居民的力量很重要,如大部份賦閒在家的長者,推動他們在社區內投資自己的時間,只要社區事業產出利潤了,就可以回饋到他們身上,進一步鼓舞居民共同參與的信心及動力。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4 × fou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