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慶打擊樂團:鼓棒敲開全球化(下)

文:台北藝術大學
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
副教授于國華

圖:朱宗慶打擊樂團

除了藝術、推廣和教育方面的成就,朱團也積極追求組織健全發展。在藝術行政和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領域,朱宗慶有豐富經驗,在他親自帶領之下,整個經營團隊,包括支持樂團的基金會、教學系統及教學總部,在2019年提出“500天整合計畫(以下簡稱“500天計畫),希望在2021年創團35年之際,可以再一次脫胎換骨。

“500天計畫的原則,包括經典不變創新求變整合再變發展質變,展現了團隊發展的企圖。對於藝術,追求經典並尋求突破;面對多變且充滿挑戰的市場環境,必須從組織健全著手,尋找內在體質的調整,藉由同仁自我成長和外部資源整合,創造未來成長機會。在表演藝術普遍經營困難的當下,朱團用沈著的態度因應,健全組識、提升職能、建立企業文化,打造未來穩定支持團隊向外拓展的內部結構。

最近幾年,朱團嘗試更複雜的製作,開發劇場形式的音樂會,例如與京戲演員合作的《木蘭》、加入音樂劇元素的《泥巴》,還有進軍體育館、同時讓萬人欣賞的大型演出《擊度震撼》。雖然這些演出的投資龐大,很難從票房回收,但朱宗慶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最重要是累積製作經驗,並且透過不同的表演方式,增益團隊演出能力。

朱團早年重視傳統元素的發掘與延續,近年開啟另一項新鮮計畫,尋找面向未來的創新元素。2016 年成立“JPG 擊樂實驗室,在企業支持下,邀請 35 歲以下的新生代擊樂家提出大膽構想,透過育成、陪伴等過程,與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合作,融合新媒材與科技,開發創新演出。這項計畫不但培育人才,也讓創新大膽的實驗得以產生,豐富了未來的舞臺呈現樣貌。

朱宗慶打擊樂團的成長歷程,是臺灣當代表演藝術發展的縮影。在臺灣,表演團隊的長期發展,必須經歷幾個面向的挑戰:藝術提升、觀眾開發、教育推廣、組織健全;而政府作為方面,過去三十年不斷有新的場館建成,以及政府帶動的補助、獎勵、投資、教育等方面資源投入。朱團不僅在自我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目標和突破,並且也都能夠掌握時機,與社會密切互動。

將冷門、孤立的打擊樂,發展成為一個藝術生態系統,朱團在臺灣,寫下獨特的臺灣經驗。三十多年的路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它證明了,即使在藝術領域,沒有不勞而獲的成就,也不存在沒有策略的長期發展。兩岸加上港、澳,四地的文化旋律、社會背景、市場條件不同,但都可以從朱團的成長經驗中,得到有意義的啟發及示範。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4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