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團兩地觀:澳門轉型缺經驗

訪、圖:表演藝術工作者吳嘉偉(Gary

台灣劇團經營借鑒
例如演員選角方面,有些發展較為成熟的劇團會找明星來擔任角色,利用藝人知名度來行銷;或者通過對劇團內的演員進行偶像化包裝,培養粉絲,擴大觀眾。這點在澳門比較少見。對比台灣、澳門劇團發展現況,Gary提及行銷方式、風格定位、消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

台灣劇團數量比澳門更多,大部份劇團定位清晰,有專門音樂劇、專門喜劇、專門性別議題等,在內容上做出區別,建立風格。收入方面,澳門主要為門票銷售,台灣劇場除了門票,可以對場刊收費,設立捐款箱,觀眾可以打賞喜愛的劇團表示支持。

Gary大學畢業後,進入澳廣視,從事劇本創作、節目製作構思等工作,同時一直在本地參與舞台劇表演。因工作性質,一直有進修的念頭。”Gary2015年工作上遇到瓶頸,當作一個機會放下工作,於是申請了文化局的文化藝術學習資助計劃,報讀台灣研究所,開始為期3年的學習充電。台灣文化較為開放包容,生活成本不會太高。

藝術教育早早扎根
以華語地區來看,台灣的藝術教育做得很好,表演藝術被列入課綱,學生在中學時已有接觸,長大後就不會覺得表演藝術是一個很遙遠的事物,同時家長也能接受及認同多元化的藝術教育。教育普及有利營造社會的藝文氛圍,培養文化消費的觀念。同時,Gary提及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創設的台新藝術獎,是專業認受性頗高的藝術評選獎項(含視覺、表演與跨領域藝術類),從提名、藝術評鑑到得獎公佈,公眾可透過網絡平台參與討論,令藝術創作者及其作品得到矚目。

增加藝文業界聲音
兩地政府藝文資助方面,本地申請門檻較低,資助對象廣;台灣則以重點對象資助為主,令有潛力的項目能得到更多資源打磨。”Gary指現時文化部門與業界交流,一般只在申請年度計劃前舉辦的講解會;今年適逢政府換屆,期望新任司長能關注藝文界發展處境,在文化政策制定時,多參考業界建議,增加藝文表演界別的聲音。文化產業基金則與業界交流更多,亦組織業界進入內地參訪考察,經驗十分難得。”Gary指劇團拓展外地市場,單靠自身資源不多,如能有政府平台對接則更好,提供渠道推廣,如參與海內外藝術節等。

編導 – 音樂劇《北緯22°咖啡店》(2019)

邀請外地企業指導
另一方面,本地劇團想要專業化運營,一直摸索商業化模式,大多摸著石頭過河,缺少經驗。
Gary也有自己的兄弟班藝術會經營,在轉型發展方面,他希望能得到進一步建議及指導。文化局的社區藝術資助計劃,邀請不同地區的導師擔任評審,就作品的藝術內涵、價值呈現等給予指導;而文產基金面向文化企業,未來是否能組織各地業界企業代表,來澳分享經營方向、市場操作等,給予本地劇團發展啟發,搭建平台交流合作。如內地的開心麻花公司,由小成本話劇起家,逐步走向電影等更大的受眾群,商業化做得很好,也很想借鑒學習。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16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