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售票困難到一票難求—大陸舞台劇的民間能量和爆發力

文、圖:上海台雨文化發展中心藝術總監
紐約大學表演學藝術碩士
李立亨

在電視、電影、網路頻道盛行之前,舞台劇和結合舞蹈與音樂節目的晚會演出,曾經是大陸民眾的重要文化娛樂活動。然而,在1990年代前後,受到其他娛樂行業日益壯大的影響,大陸許多演出現場門可羅雀的狀態,讓演出團隊遭受重大壓力。

「參加演出的演員要比一個晚上的觀眾還要多,基本就是這個情形。」就連現在相聲市場最受歡迎的「德雲社」,創辦人郭德綱回憶起劇團剛起步所遇到的低迷景氣,還是覺得恍如昨日。

幸好,演出院團和政府部門,面對這樣不可逆的趨勢,終究還是慢慢琢磨出應對方式:

演出題材必須貼近市場:例如,由上海人民藝術劇院和上海青年藝術劇院,在1995年改制合併組成的「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很早就發現城市生活為背景的故事,可以吸引年輕白領觀眾走進劇場。透過城市主題創作地呈現,劇場界也慢慢培養出新一代創作者。

宣傳營銷必須吸引觀眾:隨著競爭對手大量使用活潑而多樣性的宣傳手段,表演團隊跟場館經營者,慢慢也發現到他們必須跟上這波浪潮。經由表演本身特質使然,明星演員、懸疑劇情、引人入勝的演出形式等等,都可以運用在多元的宣傳計畫裡。

演出團隊必須轉化體質:2009年夏,大陸中宣部、文化部日前下發《關於深化國有文藝演出院團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國家和省市級轄下各個演出團隊都必須慢慢改變體質,用靈活的方式來應對市場化的挑戰。這是有點痛苦,但卻非常關鍵的改變。

除了國有院團自己摸索出應對之道外,公營和民營演出公司還有民間演出團體,更是主動擁抱世界潮流,引進國外優秀演出、跨國聯合共製、邀請國際一流主創人員參與製作等手法,讓大陸舞台劇演出市場變得更加蓬勃。

培養觀眾跟活化藝文環境,需要有相關的課程活動,更需要讓觀眾走進劇場的臨門一腳。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最近幾年推出的「半價公益票」的銷售,總是吸引大量人潮湧入。這個舉措,顯然就是政府跟社會雙贏的成功策略。

過去三十年,大陸劇壇持續推出許多作品,劇場吸引了不少新觀眾、年輕的觀眾。整體狀態由票房告急到漸入佳境,依靠的是政府的持續關注,演出團隊的不懈努力,還有整體環境多元發展帶來的助益。

政府,製作演出方,民間,三方把藝術與城市生活結合在一起,才能打造出國際都會城市的豐富面貌。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4 × f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