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文化政策陪伴劇團成長

訪、圖:零距離合作社
會員大會主席戴碧筠

關注聆聽療愈情感
零距離合作社
200812月成立,去年10周年,為一非牟利團體,以藝術作為中心橋樑媒合社會需求,現時演出社員約10人左右,社員來自心理輔導、教師等專業出身,表演方面除了演出技巧之外, 更注重當下的聆聽,特別在社區場,以一人一故事,無文本的即興演出形式,內容更多產生於觀眾現場的訴說分享,過程中有攝影及文字徵集紀錄。我們分享、我們聆聽,我們關注社會隱性、最柔軟的一面。如城市在天鴿風災過後的傷痛,縱然社會層面要求盡快回復日常,但城市、居民有自身的問題及步調,如植物緩慢生長的過程,我們的演出從藝術層面出發,與市民共同表達災後情感,療養傷痕。

社區藝術居民參與
着眼於微小之處,讓美好發生。戴碧筠指劇團至4年前起,以社區為切入點,初期如打游擊般,持續在不同社區的公共空間做演出分享,如今已進入8個社區。像社福機構剛進駐新社區,也會面臨如何接觸新居民的難題。她認為劇團演出是一個好的方式,可以更好配合社區機構接觸居民生活,融入新社區文化。例如石排灣社區,因曾名蝴蝶谷,零距離合作社便編排了《蝶谷新語》、《蝶谷日出》、《彩蝶展翅》等系列話劇,與社區街坊分享生活點滴,漸漸建立起信任和朋友的關係,開拓社區更多層面,鼓勵由居民來服務自己社區。

長期資助深耕細作
社區計劃推行,有賴獲得文化局推出
社區藝術資助計劃,該計劃1年約10個名額,提供申請機構2年的活動執行期,我們活動安排1年半完成,留下半年時間將活動點滴出書作梳理細化。戴碧筠指澳門資助政策,和香港、台灣很不同,香港分1年、2年、3年計劃具彈性及延續性,劇團也希望出台彈性資助計劃能因應劇團不同成長階段;可以更好在社區及在地工作深耕細作,而不只是蜻蜓點水。

項目面談促進成長
社區藝術資助計劃安排了本地及外地評審進行項目面談,由外地評審提供來自其它城市經驗、國際視野,與大家商談不足,及進一步拓展的可能性。計劃需要每半年提交報告,與評審面談去檢視修正,雖然行政工作變多,但無可否認劇團發展是需要引領的,我們也渴求得到更多反思的空間,吸收養份,去增進完善自己的機會。今年活動得到項目評審鼓勵,建議在過往豐富的社區經驗基礎上,善用及串連資源,做更深入、更精緻的內容。戴碧筠指藝團間也需要交流成長,而前輩的實踐經驗就更顯重要。該計劃為文化局唯一可進行的2年期計劃,其它資助方式則是短期,建議政府應檢視文化政策,實施彈性資助計劃伴隨劇團走向專業化成長。

扶持政策設信任期
經過幾年申請累積了一定經驗後,戴碧筠認為扶持政策實施落地需要一個時間表,
如學習單車一般,貼身跟進的同時,需要設定信任階段,後期放手讓已孵化成熟的劇團/項目自行操作,免去初階段繁瑣的行政工作,而將精力再投入初生劇團的項目。如運營具成效的活動單項可以進入年度孵化,騰出空間讓其它項目申請社區藝術資助計劃,或由成熟劇團帶新生劇團的形式,傳承經驗,事半功倍。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3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