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物帶回家:博物館的文創時代

文:文創講壇
圖:廣東省博物館

博物館的跨界文創刷屏
素有
吃貨大省之稱的廣東省,近日一則消息火爆整個社交媒體平台,廣東省博物館館內的藝外咖啡館,推出三款精緻的文創蛋糕:粵藏(蛋糕頂層呈現廣博標誌的玄色紋路)、粵光寶盒(模仿廣博新館外型的凹凸紋路)、風尚(靈感來源18世紀華美的廣州外銷扇),未來也將嘗試將文創點心與不同的展覽主題結合。從2013年台北故宮朕知道了紙胶帶的走紅,到頻頻以刷屏的北京故宮文創館,發佈以古代后妃服飾與繡品的色系與圖案為元素的故宮口紅,透過眾籌平台推出互動解謎遊戲書《謎宮如意琳琅圖籍》等,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博物館,轉換了以往傳達故事的方法,以文創化思維在找尋各種捷徑、跨界,走進大眾生活。

以人為主延伸體驗感受
上世紀
70年代興起新博物館學運動,引導博物館發展從藝品展覽為主,向以為中心的思維轉變,重新營造一個體驗集體記憶,連結人與歷史的過往與當下,呈現未來走向的場所空間。如何增加、延伸參觀者的體驗感受,新興的文創產業賦於文物藝術衍生新的開發理念;由初級的鑰匙圈、明信片、磁貼等品類,到挖掘文物背後的典故、文化符號、歷史價值,日常實用兼具趣味性質,孕育而出的優質文創商品不僅能創造深層體驗,觸動使用者內心,也可以極大提升博物館的品牌形象。

IP運營推動文創產業
內地自
2015年的《博物館條例》開始施行,政府密集出台十餘項措施,鼓勵文博單位以創意為原動力,延伸原創藝文產品鏈條,更好轉化文物人文價值,讓文物活起來。以文物IP授權為例,2016年被文創界稱為博物館IP運營元年,國家博物館與阿里巴巴聯手搭建IP線上平台文創中國,面向全國文博單位開放,整合館藏文物資源,再透過IP授權,對接設計師與第三方企業,極大解決了博物館在文創開發面臨設計、生產、行銷、售後等環節,對專業管理人才及資金方面的需求。

雖然澳門並沒有相關《博物館條例》,但澳門實為一座露天博物館,分佈深入社區,政府民間博物館數量密集,惟相對內地空間有限;建議在推行社區文創背景下,政府可借鑒上述IP授權例子,與各地文創企業合作,可創造跨界不同類型的文創產品,如商品、食品、動畫、影視、遊戲等澳門限定版,反過來又推動博物館善用手工、科技展示其文化內涵,朝向小而美的精緻方向,並在館內作線上線下銷售。博物館通常是旅遊景點,又是當地文化資源載體,拓展其發展空間,一方面連結產業鏈各環節,另一方面為澳門文創產品提供銷售平台,並進一步引導市民關心社區文化營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3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