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十年:澳門義合造船裡有人文印記

訪、圖:澳門義合船廠(中山)
項目總監黃嘉偉

 

義合船廠北上步履不停
2006
年,義合船廠完成了最後一艘船的委托,成為最後一家離開荔枝碗的船廠,從此本地造船行業畫上了句號;但歷經三十餘年風雨的義合船廠沒有停止腳步,北上落腳中山,延續澳門造船業工藝。黃嘉偉是義合船廠第二代繼承人,現時在中山船廠、澳門居住兩地跑,澳門造船行業有其繁榮興旺,全盛時期更租用兩旁的船廠,幾十人同時造船,養活了幾代人生計,裡面的人情故事、記憶充满老澳門的人文印記,造船業的技藝、工具也依稀可見舊時生活風俗,希望有更多力量加入傳承。

船廠業務作業趨向多元
距義合船廠搬遷到中山發展已有
10年,期間共完工20隻船,平均一年2隻。以木船製作為主,雖然鐵船可得到內地政府津貼資助,但木船不會生鏽,維修成本低,使用期更長;訂單主要來自廣東、澳門、香港。除了木製漁船,船廠亦承接其他造船項目,如香港維港的觀光帆船大張保號,便是出自義合之手,由鑽研動工、到成功下水,費時2年,現在已成香港觀光必遊之點。而現時正在橫琴島上的澳門大學展出三桅帆船也是義合的作品,比照50年代漁船結構,按1/3比例縮小建造,再現手工搖擼,人手捕漁的舊日時光,並先後在媽閣海事工房及西灣湖等地展出。

線上線下推廣造船文化
為推廣造船業文化,黃嘉偉成立青年社團
海上青年文化協會,組織荔枝碗船廠導賞遊及工作坊課程,體驗木船模型製造;更經常將中山船廠造船過程的圖片、視頻,放上Facebook“澳門義合船廠,得到曾為造船工人的網民共鳴,並引起許多青年朋友的興趣,希望前往參觀體驗。中山的船廠是純廠房作業,週邊也是其它廠房施工,缺乏足夠的安全配套及導賞服務,不宜邀請學生前來觀看。這也讓黃嘉偉萌發將船廠遷回澳門的念頭。

尋求渠道參與社區活化
有遷回來的想法,但不知如何做,以及尋求幫忙,現時關於荔枝碗船廠片區保育發展,文化局尚在進行評定等工作,未有詳細方案釋出。作為造船業界的一員,我們希望可以有適合的渠道與政府更好對話,了解政府規劃方向,我們可以更好地配合工作,共同參與荔枝碗社區改造更新。黃嘉偉提及台灣的淡水老街重建活化,由沉寂的小漁港變為觀光勝地,帶進特色美食、民宿、文創商店、市集等等內容,社區重新變得熱絡。他認為荔枝碗船廠片區的文物保育活化宜結合相應教育活動,並再進一步提出希望未來能與政府合作,重新在荔枝碗有造船及展示空間。

開放造船空間豐富觀光
在這個空間裡,因為我們現在每年還會接到造船訂單,可以開放整個造船過程給市民、遊客親身觀看、體驗,生動展示造船工藝,船隻完工,可如維港的大張保號,成為新的文化觀光景觀。造船人員可邀請本地老師傅提供技術支援,外地船廠輸出必要勞動力。同時,空間可具備博物館功能,展示造船業發展的歷史進程,包括圖片、影像、使用的工具等等,定期舉辦工作坊等活動。對於空間營運資金方面,黃嘉偉也進行了初步構思:帆船的帆可作廣告位,門票收入、手作/紀念品、工作坊費用等亦可作為收入來源。基於荔枝碗本身的歷史背景,打造這個推廣兼體驗為一體的藝文空間,以造船文化為主題,豐富荔枝碗觀光資源。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13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