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創講壇
一個社區老化,人口流失,經濟萎縮,在思考如何介入改造時,無論是基建工程興建,還是採取較為柔和的方式導入,往往涉及對其脉絡梳理,台南的“海安路藝術造街”項目,以文創植入都市社區,呈上了一份融合借鑒案例。
位於“五條港運河”的海安路,曾是熱絡的商業貿易區,隨着運河功能没落,商業活動衰減;在後來的城市整建計劃中,海安路遭遇大規劃的街道拓展整治;90年代初,封街施工的“地下商業街計劃”,粗暴的工程建設不僅破壞原有的社區面貌紋理,徒留一片破敗的建築殘骸;如何修復這些不當開發留下的“傷痕”,復甦社區生命力,海安路嘗試引入藝術造街,推出《台南市海安路閒置空間景觀美化活動獎勵須知》等條款,以柔和但更有彈性的方式,執行社區再生計劃。
澳門小城的舊區同樣面臨“傷痛”,時代潮流淘洗下的街道,商業環境不再,十月初五街、關前街、下環街等,承載着人文底蘊,但逐漸老化的社區機能,正一點點風化掉人文記憶。
在社區內歷經長時間的溝通協調,海安路開展了第一步藝術介入:街牆創作,與居民達成共識,將牆面化作畫布,讓燦爛的藝術生命一點點撫平街容,重塑街區面貌;第二步動員居民參與重建,藝術植入社區最重要的一點在於,邀請居民走進藝術,陸續開展藝術展演、露天劇場、市集、工作坊及座談會等文化活動,鼓勵居民有更多與藝術對話的機會,雕塑“社區個性”。“海安路藝術造街”項目的第三階段,是借由上述兩步所推動的公民美學運動基礎上,以街區為中心,把斑馬線變成伸展台,建構生活中的街道美術館,透過藝術雕塑社區的實踐力量,在修復街區殘垣的同時,修補開發失敗十年裡所損傷的人心,喚起社區的共同記憶。
如今的海安街不僅換上了“新衣”,商鋪也開始回流入駐,人氣上升。在文創植入社區的再生規劃模式,海安街項目也帶出了很好的參考細節,如社區內的資源再分配問題,首先應取得居民的共識,第一步做好溝通協調工作;另一重點,幫助社區找到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海安街藝術造街吸引文創新意入駐,帶來良好的觀光發展前景,創造商機。
澳門在文創產業發展方面也推出不少扶持政策,可結合舊區更新規劃,鼓勵藝術家、團體機構、文創企業入駐舊區,從而創造空間、環境,有利帶入更多有想法的青年人主動關注投入發展,創新成為社區經濟復甦的力量,同時將街區記憶傳承下去。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