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創活化閒置空間

文、圖:澳門理工學院
文化創意產業教學暨研究中心
客座副教授于國華

 

在澳門,不難發現許多建築閒置,甚至位在通衢大道或精華觀光區。建築閒置必然各有理由,但活用閒置空間,經常是都市文創發展的開始。

倫敦東區Hoxton,曾是紡織工業集中地區,二戰末期被轟炸破壞,產業外移造成大量閒置空屋,一度成為倫敦的治安死角。1990年代,藝術家和文創人因為租金便宜,來此創業或開設工作室;如今Hoxton完全改頭換面,成為充滿活力的文創區域。

類似Hoxton的故事,在許多城市上演。紐約蘇活區因為文創人進駐,重新帶來繁榮。中國文創園區始祖,北京七九八、上海莫干山路M50,都從藝術家進駐廢棄工廠開始。也有許多案例由政府主動規劃,引入文創活化閒置區域,例如德國魯爾工業區的轉型。台灣五大文創園區、台北市松菸文創園區,都是舊工廠活化利用;台北市中心的舊空軍總部,如今成為創新基地。橫濱市的都市發展,全面規劃舊有建築再生利用,現在充滿活力的BankART藝術村,是海港倉庫的新使命。近鄰香港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PMQ元創方,也是空間保育和轉型再生的案例。

位在台灣花蓮市的文創園區,26棟老廠房是日治時期興建的米酒工廠。

這些案例也許造成錯覺:閒置空間只能做為文創使用?並非如此。都市發展過程,必然因為發展區位和產業型態的轉變,留下失去功能的空間;而同時,又必然有新興產業,需要容身與發展空間。閒置與落後區域的使用成本低,建築運用更具彈性,容易吸引創意人進駐;群聚之後激發的集體創意氣氛,又再吸引更多創意人參與,逐漸形成都市中的文創區域。

台北市區中心的前空軍總部搬遷以後,原址現在是容納各種文創和藝術活動的創新實驗基地。

以閒置空間轉型做為文創空間,成為全球現代都市的共同行動。二十世紀末以來,後工業或後現代消費風格伴隨著文創產業興起,改造傳統或閒置空間容納新興產業,誕生大量的展演場所、文創商店、創業孵化器、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藝術村、餐廳和旅店。可以說,都市閒置空間因為文創產業得到重生機會;這些空間引進新興產業的再利用,支持著文創經濟發展,也蔓延成為都市的文創風景。

閒置空間再利用必定面臨限制,產權、建築結構、使用項目規範、公共安全,甚至可能擾鄰;這在每一個城市都是困難的議題。文創產業經營方式和空間需求,總是超越傳統的行業規範與建築法規。政府支持文創產業,只有不斷檢討法令,給出空間使用與行政規範的彈性。因此,閒置空間的活用制度、文創產業的發展程度,都可視為城市現代化治理能力的展現。

空間是都市最昂貴的稀有資產。新興文創產業通常缺乏資產,又需要發展空間;而政府也都需要文創產業帶動城市活力。政府透過閒置空間轉做文創使用,特別是政府擁有產權的建物再利用,可以調整都市產業分布,引導文創產業活化社區,帶動都市經濟轉型。雖然面臨眾多制度和法規難題,卻是政府值得面對的挑戰。

香港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位在石硤尾,曾經是工業大廈;
這是香港第
 一個工業大廈轉型藝術文化空間的成功案例。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four × tw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