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創支持社區小微產業振興

文、圖:澳門理工學院
文化創意產業教學暨研究中心
客座副教授于國華

 

在一場社區文創討論會,文化產業基金行政委員會主席梁慶庭說到,社區文創應該支持社區小微產業的活化振興。實在一語中的。社區小微企業是居民情感所繫,社區生活與經濟的基礎,但許多正面臨著生存壓力。推動社區文創,可以在維持宜居的條件之下,協助小微企業得到發展。

社區小微企業是社區文化的一部分。很多擁有幾十年歷史的社區商號,早已成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彼此更是熟悉的街坊。一旦這些商號結束營業,總帶來難以挽回的失落。

造成都市小微企業沒落的原因很多。電子商務和物流的普遍,改變民眾消費方式;新型購物中心提供多樣商品、低廉價格,造成競爭;交通便利降低居民對鄰近商家的依賴。「體驗經濟」也指出,消費者在意品質,更重視消費環境和氣氛,甚至願意為新奇體驗付出較高價格;原本服務社區的企業商號,簡單樸質的形象,缺乏光鮮的魅力,生意日漸難做;不幸房租和人工等成本又大幅提高,更增添生存困境。

以文創活絡社區產業,並非點石成金;但在一定的投入和現實條件之下,的確有機會扭轉困境。

振興服務社區的傳統商號,首要是喚回社區民眾的消費,以及開發外來消費人口;商家可以配合消費者需求,做出適度調整。許多老店號經營時間久、技術和文化含量厚,引入文創概念,重新設計產品,更新店面觀感,創新商業模式和服務流程,確實有機會重生。

大同區曾是台北市的消費核心地區。隨著都市重心東移,大同區逐漸失去活力。近年迪化街保存成功,老街開設許多文創商店,新舊並立的景像,吸引民眾和遊客參觀購物;但活絡的人氣,對老街的傳統行號,並沒有多少幫助。近兩年市政府協助老商號引入文創,包括店名、商標、產品、服務方式等重新調整,一些賣傳統竹木器具、南北貨、食材冰品、青草茶的老店,因而脫胎換骨,以新氣息召喚新客人;這些店家的活化,更豐富了迪化街做為商業街道的歷史與文化內涵。

澳門發展過程中,居住社區混合著存在一些產業,以外地市場為服務對象;這些產業的式微,也伴隨著社區的沒落。例如下環曾是澳門工廠集中區,上世紀八十到九十年代,曾有超過七百家服裝加工廠、聘用三萬五千多名人工。這些工廠支持了當地社區的商業活動,甚至是澳門的經濟支柱。隨著服裝加工產業外移,下環也不復見當日榮景。

一些傳統產業,即使受到市場競爭,善用本身條件加入創新思維,有機會絕地逢生。日本「今冶毛巾」是個振奮人心的故事。一度被低價進口產品威脅的今冶市毛巾產業,藉由產品提升和品牌塑造,以「今冶」的產地品牌共同行銷,逆轉了劣勢,讓「今冶」成為精品毛巾的時尚象徵。但如今的下環,並不適合侷限在傳統服裝產業中尋找出路;如何利用環境與空間條件,構思新的經濟發展可能,是值得以文創來思考的社區發展議題。

地狹人稠的澳門,居住空間密集,以文創活化社區小微產業,首先要考慮居民的宜居條件,發展方式也應該得到居民認同。在振興社區經濟的過程中兼顧生活品質提升,才是多贏的文創策略。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3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