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過後:重建澳門社區的契機

文:澳門理工學院
文化創意產業教學暨研究中心
客座副教授于國華

圖:Johnny Wong

天鴿颱風重創澳門,民眾共同度過難熬的幾天。輿論順勢檢討施政,更多民眾載上口罩手套,參與救災行動。最嚴重的災情,促成最大規模的民眾互助;那幾天,澳門成為一個大社區,滿街志工都是街坊。

澳門特區政府成立不到二十年;達到如今的經濟條件,不過十年。做為現代城市,澳門的確還有不足,評論指出一些缺失,例如氣象預報、救災系統等,還可以檢討改善。但是,極端氣候難以萬全防患,即使美國面對哈維颱風肆虐,善後工作也力有未逮;地狹人多、缺乏防災救難經驗的澳門,要做到有效應對各種天災意外,挑戰格外嚴峻。

天災經驗也指出了城市治理的限制。政府是複雜的大型系統,不斷擴充組織編制,並非追求治理效能的最好途徑。運用政策方法,對小型系統賦權充能(empowerment),例如強化社群組織和社區功能,在必要時能夠充分動員、彌補大系統不足,因此值得思考。

以臺北市為例,垃圾處理能力不足,曾是都市惡瘤大患。2000年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民眾必須購買專用垃圾袋;可再利用的垃圾如廚餘、塑膠、容器等,民眾自行分類後免用垃圾袋,交由市府清潔隊收集。16年來,台北市人均垃圾量減少六成,資源回收量不斷遞增。2008年,台北市垃圾處理經驗入選上海世界博覽會的城市實踐展,成為世界級的成功範例。

垃圾處理是大系統職責;家戶機關執行分類,是小系統運作。小系統個別付出少許時間和金錢,換得大系統效能提升,最終受惠還是全體市民。

發展社區是同樣道理。建立緊密的鄰里和社群關係,可以發揮急難救助功能。天鴿善後,固然解放軍及時出動,大型在建工程調撥人力參與,但民眾自發力量更為可觀。成千上萬志願者,在艱難時刻參與清除垃圾、走上高樓送水送飯、安撫老弱殘疾;有飯館免費提供盒餐、有人駕車從珠海搬回飲水,人力資源調派,由民間自發形成、彼此連結的小型系統運作,雖然沒有嚴密組織,卻達到有效動員,綿密直抵受災家戶,不但加快救災推進,也穩定了社會民心。

風暴之中,酒店燈火輝煌,成為同在澳門的另一個世界;但這些酒店,發揮另一種小系統功能。颱風登陸前後,大量遊客滯留本澳,一旦酒店不能照顧遊客,大量災民須由救災系統執行疏散安置,後果難以想像。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近期大作《謝謝你遲到了》,指出三個改變世界的MMarket (市場)、Mother Nature(大自然)、 Moore’s Law(摩爾定律)。全球化市場創造財富,也造成貧富不均和環境破壞,大自然因而以極端氣候反撲。摩定律預言了科技進步,但更快速的網路和更強大的電腦,將人類帶向不可知的未來。美國等先進國家面對混沌局勢,已經進退失據。但是,在悲觀氣氛中,佛里曼提出的樂觀解方,是重建社區。在社區的互助互信中,奠定社會和諧基礎,讓人們在變動世局裡,得到安身立命的所在。

天災是建立社區共識的好時機。災後澳門成為一個大家庭,民眾不分你我彼此,在看似冷漠的現代城市裡,分享傳統社區的溫暖情誼。這令人想起1990年代台灣,面臨內外各種挑戰,當時政府號召「經營大台灣從小社區做起」,配合推動社區營造政策,引導民眾走回家鄉、經營社區,從此翻轉台灣社會的發展動向。如今,地狹人稠的澳門,正需要喚起鄰里關係,支持社區發展,經由社區認同建立澳門認同。

佛里曼曾經寫作《世界是平的》,引起對於全球化的廣泛討論;如今,面對時代變遷詭譎難測、個人未來的無所適從,他最誠懇的建議,就是回歸社區、重建社區。面對難以抵擋的全球化,社區像戰場碉堡,庇護個人文化與生活的在地領域;社區成為城市面對未來,都必須重新評價的人文工程。

(圖片由Johnny Wong提供,特別致謝)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wenty − thr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