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文創的兩條路徑

文、圖:澳門理工學院
文化創意產業教學暨研究中心
客座副教授于國華

「社區文創」很容易讓人疑惑。究竟是在社區裡引入文創產業,或是以社區為對象與範圍的文創產業?每個社區的需求和條件不同,兩條路徑在適當背景之下,都是合理的實踐方法。

1990年代中期,台灣政府推動文化產業,當時詮釋文化產業實踐策略,提出「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兩個操作路徑;從此這十個字,流行於台灣及內地,成為思考文化產業推動方案的指標。2000年之後,台灣及內地推出文化創意產業,在原有的文化產業基礎上,更加強調創意轉化和加值作用;也因此發展出「文化創意產業化、產業文化創意化」,只是文化和創意之間的關係更為複雜。

社區介於家和社會之間,提供人民安居;社區問題就是人民日常生活、經濟生產和環境生態的綜合。只注重產業開發一項,不能解決全部問題,反而扭曲社區機能。很多國家利用產業區、大學城、旅遊設施開發等方式,改變落後地方鄉村社區的經濟條件,但這些計畫的成功,往往隨之而來的,竟是原本社區機能的消失。

即使大型開發計畫可以成功改造鄉村,鋪天蓋地的普遍推動並不實際。大陸內地新型城鎮化,可說是一個務實的作為;它重新鏈結城鄉關係,透過地方產業引導轉型,在經濟條件改善過程中,相當大程度的保存原本社區功能,尤其鄉村社區。

許多學者指出,新型城鎮化帶動城鄉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轉變,為文化創意產業帶來最好的機遇。社區文創在大趨勢之下,格外顯得重要。

以社區文創的兩條途徑而言,「文創社區化」引入文創產業進入社區,但必須接地氣。例如工藝,是展現地方文化風貌和生活情調、傳統技術和美感的最佳媒介,如果只販賣工藝商品,忽略在地工藝或特色產業的發揚,就失去了意義。例如,在馬六甲老城,區域內保留了濃厚的華人文化遺風。隨著馬六甲被指定為世界遺產,引來大量觀光客,老城區出現眾多工藝品店,但是店裡產品多半來自泰國和印尼,與老城文化氛圍毫無關係。店裡的生活器物或香氛用品,都是文創產品、也有很多工藝品,但這些產品銷售,只是以觀光客為對象的商業行為,並不是「文創社區化」。

「社區文創化」是透過文創方法改變社區風貌與經濟條件。社區固然擁有文化特色,但未必容易被了解或體驗。透過文化創意方法,經常是設計和藝術手段,可以改變社區原本的狀態,彰顯地方特色。「社區文創化」案例不勝枚舉,名滿亞洲的日本越後妻有藝術祭是很好的案例,藝術活動改變這裡因為毫雪、偏僻而封閉的宿命,帶來源源不斷遊客,引導區域朝向文創與觀光發展,振興了地方的產業與經濟。

「文創社區化」和「社區文創化」擁有內在關連。例如,社區在文創化過程中,引入的產業如果沒有「社區化」,可能造成衝突現象。例如台灣嘉義縣布袋鎮海邊,出現一座高跟鞋造型的藍色玻璃建築,那是提供結婚典禮、但沒有牧師神父也沒有聖母或十字架的「教堂」。地方政府想出這個「非常方法」,的確吸引遊客拍照分享,但負評也多。除了主觀的美感爭議,為什麼純樸鄉間出現與地景不能協調的假教堂?令人難以理解。

「文創社區化」和「社區文創化」是社區文創的兩條路徑,對社區主體而言,其實是一體兩面,兩者相輔相成。社區文創的運用巧妙,存乎一心;而那個心,則是對文創的理解,以及對地方感、社區美學的認識和堅持。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12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