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北山音樂節(上)—音樂藝術活化社區發展

訪、圖:北山音樂節組委會主席薛文

為何將音樂節選址在北山?
北山村擁有
800多年歷史,這裡坐落着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楊氏大宗祠和近90棟清代古建築;但隨着城市發展擴張,古建築破落,面臨被拆的窘境。為保護這些屬於城市的文化記憶,我開始發起古建築保育運動。

保護是第一步,下一個問題:如何活化?關鍵要讓其與現代人生活產生連結。在前期探索階段,我們重新修葺了北山會館、北山戲院等地方,舉辦畫展、攝影展、當代藝術展等藝術活動,但效果一般;這些文化活動偏小眾藝術,與市民生活無甚連繫,難引起共鳴。這時候,我們想到了音樂的可能性。

知名內地草莓音樂節,走民謠路線;迷笛音樂節,走搖滾路線,已擁有大量粉絲基礎。因應地區文化土壤的不同,我們決定走差異化路線:爵士音樂,南方城市改革開放較早,小資路線的爵士符合南方人的調調;形式亦有別於廣場、沙灘等地點舉辦的音樂節,北山音樂節定位社區化,在城中村的祠堂等古宅舉辦,爵士演奏與週遭充滿生活煙火氣的聲音交相輝映,別開生面,帶來全新視聽響宴。

首屆反映良好,亦帶給我們團隊更大的信心,第二年增設世界音樂節,直到今年,北山音樂節已成功舉辦了第11屆, 200餘位音樂人參與,遍佈50個國家。

音樂節的活化模式是否曾遭到本地居民的反對?
隨着祠堂的功能逐步弱化,生活公共空間成為新職能;音樂節挾帶大量的外來人流,特別外國遊客前來,對宗祠、傳統文化能起到對外弘揚的作用,因此本地長老、居民是十分自豪及支持。而一年舉辦
2次音樂節並不會為日常生活帶來太大的負擔,相反地,音樂節將國外優秀音樂人、藝術家請進來,他們就像鏡子,反映出我們在自身文化的傳承、創新、發展工作上的不足;同時創造了一個渠道讓更多人知道這裡的祠堂,知道北山,有助本土文化在音樂節的平台上進一步衍伸,思考如何走出去。

為何選在4月、9 月舉辦音樂節?
一來,不少企業商家有提前於五一勞動節、十一國慶節黃金周裡做活動預熱的需求,因此選擇在
4月、9月這段時間比較容易為音樂節拉贊助。另一方面,爵士音樂不似流行音樂的通俗性,它的市場及受眾需要培養熏陶,因此本地居民一直以來是我們經營的大本營;為令北山音樂節得以駐根生長,持續性發展,我們每年均舉辦音樂走進校園系列活動,通過演奏會、交流會、工作坊,從教育層面增強青年人對音樂的認知,提高音樂鑒定水準。

北山音樂節如何宣傳?
牆內開花,牆外響。我們前期宣傳主要放在海外,為音樂節拍攝紀錄片等形式在倫敦等地爵士音樂節上展示,並投放資源在海外相關專業媒體上宣傳,為音樂節造勢。同時
7年時間的積累下,歷屆音樂節共有140支樂團隊伍參與加入,在中國古代祠堂、老戲台吹奏薩克斯風,文化的反差,仿若時空穿梭的種種新鮮體驗,佳評如潮,良好的口碑效應令不少國際樂隊來華表演時,首選第一站就是北山。

如何尋求贊助?
2010年舉辦第一屆音樂節時,並沒有太多人看好,覺得珠海是文化沙漠,沒有適合音樂扎根生長的土壤,大家都在觀望。但隨着音樂節良好的口碑及社會效應發酵,開始有一些大型的零售商、汽車企業等看到音樂節品牌價值,與企業定位相符,看好音樂節的整體宣傳、經營模式,從而加盟贊助。

甚至有來自國際方的贊助,如法國駐華大使館,責任之一包括有輸出法國文化的需求及負責的相關經費,正因為北山音樂節在國內、歐洲等地區地位的提高,大使館將北山音樂節作為中法建交週年紀念活動的重要一站,因此每年均推舉法國音樂人參與,附上經費贊助。

珠海市政府從哪一屆開始參與、又是如何支持呢?
有見北山音樂節產生的效益及國際影響,由第三屆開始,相對政府除了投入資金補貼,最主要還是從政策方面協助音樂節開展更順利,特別召集相關部門共同開會協商,從公安、交警、消防、電力、交通、醫療等方面進行協調,例如增加公交車班次、設立單行線等等,為音樂節提供一站式服務,服務到位,令我們安排上更加順暢及妥善。

現時音樂節的票務情況如何?
之前票務收入約佔
30-35%,現在可達50%;主要透過線上售票,1500張票約10分鐘內就可售罄;音樂節是典型的粉絲經濟,透過官網及公眾號的宣傳互動下,現在維繫的粉絲約有5萬鐵粉。為了更好經營粉絲群,我們每年年底都會舉辦回饋活動,如舉辦粉絲派對,免費進場,提供食品及飲料,邀請由粉絲票選最受歡迎的樂隊到場,舉行迷你音樂會,持續與粉絲互動,保持活躍。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3 × o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