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市集在產業鏈中的角色

訪、圖:飯田妹創辦人樊笑玲
福氣氣球工作室創辦人何小峰
元春工作室負責人郝元春

創意市集(Fashion Market)發源於英國,隨著創意產業熱點在全球不斷發酵,涵括新銳設計師、藝術工作者、手作人等的創意市集不僅是一場文化創意交流的聚會,更逐漸成為城市新型的旅遊資源及文化新地標。近年,澳門文創市集增多,如有政府部門主導的塔石藝墟氹仔市集聖誕市集;民間主導的原味市集邊樹市集;及其他如夜逛創意市集農曆年宵市集等等,為進一步探討澳門文創市集成效,特邀請本澳手作工作者就其參與本地及外地市集經驗進行採訪。

市集設主題助企業起步推廣
樊笑玲認為,澳門市集數量不少,但地點多處於舊區老街、甚至工業大廈內,人流受一定限制,故在宣傳、規模及展銷效果一般;現時以
藝墟市集聖誕市集成效最好,特別2016年民政總署舉辦的聖誕市集,地點位於塔石廣場,交通便利,配合節慶主題明確,且現場更有相關聖誕特色裝飾、燈飾、展覽,氣氛營造十分成功,2個星期內,人流川流不息。

何小峰認為市集的銷售效果固然重要,但另一方面,原創品牌的推廣宣傳,乃至進一步拓展客戶群體亦是營商較需求的部份;為此,何小峰亦曾嘗試參與本地會展,但人流欠缺理想,且展位租金昂貴;反而透過市集形式,參與成本較低,建議未來市集可以主題性活動為主體,有一定人流保證下,周邊配合市集舉辦,令展銷效果事半功倍,如2016年大黃鴨Rubber Duck環遊世界之旅‧澳門站,配合小黃鴨主題的相關手作產品、工作坊,反應十分熱烈。


市集高度X創意消費X文創價值
郝元春則認為,對比內地市集情況,市集以主題性發起,參與攤主多為全職插畫家、藝術家、手作人等,以此體現市集內容質量及高度,進而培養消費者購買藝術品,消費創意習慣,提升手作產品的文化價值,最終逹至品牌價值,如深圳的
戀物誌,由舉辦小物市集擺攤,至形成實體店,成為深圳當地的文創新去處。而本澳市集目前定位尚不清晰,跟風性質高,市集呈現內容較相似,良莠不齊,長期來看會傷害本澳的文創形象;定位及內容是澳門市集急需考慮問題,唯有不斷呈現文創新鮮感市集才能持續獲得公眾關注,市集目標應是讓原創作品得以透過市集進行孵化,蛻變成為文創品牌;當創意轉換為商業價值,才能激勵本澳文創工作者將文創行業視為全職職業投入,從單純兜售作品轉為專業規劃,物色合作夥伴,以團隊經營壯大,產業從來不是靠個體單打獨鬥,而是由團隊力量實現。

增工作坊有助展示手作價值
另外,市集除了靜態擺攤,三位亦認為應適度增加市集中工作坊的比重;現時在藝墟、南灣
雅文湖畔等設有小量工作坊,由政府主導宣傳,並在費用上作優惠價格供市民參與,每次報名人數可觀;活動結束後,不少參與者表示以往市集上匆匆觀賞購買,現感受到一件手作所花時間的價值,同時家長群體表示工作坊寓教於樂之餘,更增進親子溝通時間,期望在假日裡有更多班次舉行。

設反映銷售數據助雙方優化
採訪尾聲,提到關於市集反映機制的必要性。以藝墟為例,活動反映熱烈,而攤位有限的條件下,手作人需經申請篩選取得,但有見活動期間某些攤位未必全時段有人,導致攤位空置情況出現;他們建議在攤位分配上再設分時段使用,令更多合資格的手作人可以參與。
另外,筆者建議進一步設有記錄產品銷售等數據,一方面有助市集逐步優化開展程序,加强對初創企業、文創微企的孵化角色,另一方面讓企業了解市集整體銷售情況,有助他們了解產品與市場接軌,呈現更為優質的內容,以及把握擴充營運的時機。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wo × tw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