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MC造星”談澳門演藝行業(下)

訪、圖:高八度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行政總監
澳門著名司儀
戴顯揚

“以新加坡演藝圈為例,有孫燕姿以歌星身份崛起,紅遍大中華地區,從而令大眾開始認識新加坡的音樂、歌手,進一步延伸至其他範疇上的關注,乃至文化輸出;再看現時韓流也一樣,透過明星效應,帶動各行業發展,相關報告顯示,單2015年韓流直接和間接帶動出口達70.3億美元。”明星形象加持往往是產品走進市場的捷徑,澳門在文創發展投入不少資源,但未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出現,如能將文化內容的產品與明星結合,利用明星對公眾的感染力,將對本地文創繁榮能有推波助瀾的效果。

戴顯揚,本身從事主持行業,是澳門主持界的代表人物,同時也是澳門演藝人協會的副會長,談到造星問題,他表示,一般來說,電視媒體是演藝界包括司儀、歌手、演員等藝人的搖籃,但以澳廣視為例,形象偏向文化路線,與輕鬆娛樂的演藝圈形象不相符;而策劃一個新的娛樂節目,如前一陣完結的台灣人氣節目“康熙來了”,他們擁有一支二十幾人的團隊,專責運作這檔節目,但現時本地電視台資源較散,沒有足夠的製作力量支撐一個優質、長期節目。同時,澳門居民收視習慣較傾向選擇香港等外地節目,有部份藝人因而選擇往香港、台灣演藝圈發展,但資源有限,未必能為自己爭取足夠的曝光量。澳門尚缺娛樂範疇,一個強有力的媒體或平台,提供本地藝人話題及熱度持續發酵的空間。

“這固然對澳門演藝圈的形成及成長造成一定阻滯,但並不意味澳門無法造星。”首先,相對觀眾對香港、台灣明星的耳熟能詳,“澳門明星”標籤,具備一定話題性及新鮮感,同時,近年台灣、香港演藝圈熱度下降,也給澳門藝人成長崛起帶來機會。就現時澳門電視圈發展、觀眾收看習慣等情況,戴顯揚建議可先由政府出資購買外地電視節目時段,借外地媒體影響力,用來宣傳介紹本地音樂、影視等內容,從推廣開始,造星需要過程,逐漸滲透,相信不出5年會有可喜成果出現。

最後,提及文化局推出“藝遊計劃”試行,推廣街頭藝術表演,戴顯揚認為此舉有利於藝人、表演者檢驗自身表演形式是否吸引觀眾,鼓勵探索不同表演方式,同時利用旅遊城市的龐大人流,有助形成濃厚藝術氛圍,為本地藝人聚集人氣,增強宣傳效果。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18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