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X設計—傳統價值的再發現


訪、圖: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陳岸瑛

在當下中國復興傳統的時代浪潮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及發展前景很好。」陳岸瑛,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同時也是「非遺進清華」項目負責人。2015年,中國文化部教育部為促進非遺傳承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委託國內高等藝術院校、綜合性大學、研究機構以及職業技術學校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開放高等教育資源提供專業扶助,其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作為首批試點單位之一,每年培訓80人,目前已承辦四期研修班,最新一期於1017日啟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核心活態傳承文化遺產,失去傳承人,失去與當代社會的互動便失去生命力。而其中手工技藝類非遺項目來自傳統工藝,源於生產實踐,故保護核心除了傳承其工藝精髓及原有的文化蘊涵,同時需要結合現代社會的生產實踐,不斷創新產業結構,才能保證其生命力。「如古法造紙業,開始有人嘗試從材料、功能應用進行創新,生產燈具、坤包等日常用品。」 陳岸瑛表示,非遺研修班透過課程、創作、研討、展演幾方面在秉承傳統的同時,拓展傳承人之人文視野,提高其傳承能力,並結合現代設計,發掘傳統工藝多元價值,擴大受眾面,促進傳統工藝走進時下生活。

pnoita

「傳承人缺乏相應渠道,為非遺產品尋找銷售口。我們整合多方資源推動傳承人面向更寬廣的市場,特別是走進年輕一代的市場。」 網購已成為時下年輕人的消費習慣,「非遺進清華」與阿里巴巴合作,將每期研習班的非遺再設計產品透過O2O營銷模式,在淘寶上直播成果展,傳承人可面對面與年輕消費群體影像互動,展示非遺工藝魅力,並實現產品線上銷售。

提及澳門非遺項目如何傳承及發展,陳岸瑛認為,澳門非遺主要以宗教信仰、節慶禮儀為主,文化底蘊深厚,卻缺乏與傳統工藝相結合的物質載體,同時本地亦無實體產業支撐發展;但澳門旅遊業發達,龐大的遊客量是潛在的宣傳及消費群體,從創意產品方面著手設計,注入本地非遺元素,結合文化旅遊,塑造非遺手作品牌,活化其文化價值。

傳承人培養方面,如粵劇、涼茶配製等項目,由粵、港、澳聯合申報,活用三地資源,以澳門為基地,引入鄰近地區傳承人共有的非遺項目進行配套創作,進而延伸至各地特色非遺項目,豐富本地非遺項目在政策法律、技藝傳承、功能應用、產品研發等方面的發展及成熟。另一方面,相較內地傳承人在推動傳統工藝品牌國際化的難度,澳門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及政策優惠,長期與葡語系、拉丁語系、歐盟等國家密切聯繫,發揮國際平台的角色,有利非遺項目「走出去」,發揮東方文化魅力,佔領國際市場。

pnoitb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14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