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間到殿堂再回到民間—舞台劇的國家隊與市場機制

文、圖:上海台雨文化發展中心藝術總監
紐約大學表演學藝術碩士
李立亨

荷蘭學者約翰·赫伊津哈在1938年發表的《遊戲的人》一書裡,談到了「遊戲」在文化和社會發展進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後,他得出的結論是:「遊戲的人,就是有創造力的人。」

手遊,電玩,麻將,廣場舞,乃至於粵劇,合唱團,舞台劇和歌劇,通通都是從「遊戲」(play)出發的活動。差別點是,表演藝術不像競賽型的遊戲那麼在乎勝負。

遊戲需要想像力,更需要創造力。當我們在玩的時候,我們是放鬆的,我們是自在的。城市裡的表演藝術活動,當然得有放鬆跟自在的土壤,才能長出美麗的花朵。

高手在民間:民間活力是流動的
表演藝術的萌芽與成長,幾乎都是來自民間的力量。好的創作者,都要能夠接受觀眾喜好與否的洗禮。接下來,再慢慢摸索出屬於自己的品味和風格。

法王路易十四在1680年創建的「法蘭西喜劇院」,是世界最早的國家劇院,劇團成員主要來自於莫里哀劇團,1955年成立的「中國國家京劇院」,首任院長是京劇大師梅蘭芳。

最高水準的舞台劇和戲曲創作,總是由一個一個作品去慢慢累積出實力跟能量。梅蘭芳跟莫里哀的作品,通通都在他們還沒有被政府納入國家劇團之前,就得到了高度肯定。

現代的舞台劇、舞蹈和音樂創作者,總是要面對演出票房的壓力。如果能有政府來全額資助,當然可以消解生存壓力,進行長期規劃跟多樣的嘗試。但是,政府的資源是有限的,想要完全倚靠政府,不一定能夠讓所有團隊如願。

補助加贊助:要三贏才能走得遠
德國和法國等歐洲國家,擁有不少的國家劇團和發展中心,他們讓歐洲的劇場創作活力,可以在商業劇場之外,另闢前衛和實驗性的新路子來。

美國沒有國家劇團,所有的表演藝術演出,必須在票房收入上面去自給自足。同時,他們更要去尋找商業或個人贊助。即便,美國有許多商業化的演出,這也不能抹滅創作者的貢獻跟投入。因為,觀眾跟演出之間的良性互動,永遠可以為藝術的成長加把勁。

大陸有許多政府資助的劇團,雖然生存壓力因而減緩,但是,社會教育的任務也很繁重。台灣的現代戲劇演出團隊,則是全部都要自負盈虧。參考這幾個地區的模式之後,我們可以發現,票房、補助、贊助這三者的存在,一樣重要。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10 + twen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