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產業先要求專業化導向

訪、圖:滾動傀儡另類劇場
藝術總監林婷婷
行政總監趙七

地標性劇院空間引人流
我們常提文創產業化,但產業化前需要專業化、有合理配套。趙七指,以劇團排練場地為例,小型劇目排練500呎內已夠用,大型劇約1000呎。市政署提及本地有不少閒置空間可以使用,但需要考慮劇團排練的特殊性,涉及化妝、服裝、道具搬運、存放空間等配套,一套劇在上台前亦需要多次、長時間綵排,因此租借不同於一般興趣班按課時安排,需要以星期/月為長度去租用。專業表演場地,本地亦十分缺少,他提及來澳遊客很少會參與文化體驗活動,如看一場本地戲劇、話劇,國外的劇院除了提供劇場空間,更是一個集書店、手工藝品店、咖啡廳、兒童樂園、展示空間等於一體的文化綜合體,吸引不同人流前來消費,進而接觸劇院文化。劇團獨立生存不易,澳門未來是否可以建造一個地標性的劇院空間,聯動不同文化元素共同推廣?

資助政策忽略專業發展
另一方面是政策引導劇團由業餘到專業的力度不明顯。林婷婷表示自己由業餘接觸劇團表演,到現時全職投入,政府的資助程度基本沒有改變,單個項目最高資助額為25萬,未試過足額批過;但其實一套戲的成本遠不止於此。由劇本創作、道具製作、人工等方面,以香港為例,一場50人組成的劇團表演,成本就高達6080萬;而香港九大藝團,其中資助較多的有近4000萬,相當於澳門所有藝術團體一年總資助的三分之二。澳門大大小小的藝文團體很多,業餘愛好、專業等不同性質都有,需要政府支持,但現時一碗水持平的資助制度,忽視了部份團體專業發展的需求。

階段扶持政策細分落地
參考香港藝術發展局提出一年/二年/三年的資助計劃,及對人才培養資助方面,細分藝術行政及藝術製作人員,從而提升藝文界的專業水平,打好行業產業化的基礎。林婷婷指劇團發展需要分階段性支持,從創作、製作生產、精品打磨等階段,設置扶持及相關審核制度對症下藥;政策亦需要專業細分,貼合行業發展需求,有策略性地引導劇團向專業化轉變;正視專業化需求,規劃合理的設施配套。同時她亦希望在本地的大型藝文表演活動上,相比直接引入外地劇目內容,可以給藝團多一些展現機會,增加正式演出經驗、公眾曝光及經費。

劇團推品牌衍生週邊
最後趙七亦分享之前參觀日本的一個劇場運營,將本地的劇目內容錄成節目內容,再販售至內地的兒童電視台。
成熟的劇場除了門票收入外,是可以成為文化輸出的品牌,偶物形象亦可以創作各種DIY產品,週邊衍生的產業鏈很可觀。期望未來在人才、空間、市場有更好的配套措施出台,協助本地藝團向專業化、產業化發展。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ighteen − fourte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