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文藝復興1.0

文:文創講壇

圖:新加坡國家設計中心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新加坡國際藝術節

新加坡是一個島嶼國家,佔地面積721.5km2,人口560多萬,GDP按照2018年平均匯率折算約為3610.5億美元,人均GDP約為6.4萬美元,經濟發展位居世界前列。早在1999年,「花園城市」的新加坡,看見文化藝術在工業經濟與知識經濟轉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為從全球城市競爭中取得優勢,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提高本身的吸引力和整體競爭力,2000年新加坡政府發表了《文藝復興城市報告:文藝復興新加坡的文化與藝術》(Renaissance City Report: Culture and the Arts in Renaissance Singapore),報告提出二點,一、推動新加坡成為全球文化中心。 二、將文化列為國家發展的核心。由2000年至2015年,並分三個階段完成目標。依次為“藝術的全球城市”(20002005)、“文化產業塑造”(20052007)、以及“文藝復興3.0(20072015年),而15年計劃早已屆滿,我們回顧看看各階段情況。

打造城市藝術樞紐
客觀上,當時新加坡在藝術產業鏈各環節上,例如藝術家、藝術評論、藝術空間、媒體市場等均不存在先天優勢,沒有政府強力推行下,單靠自身市場發展,將遠未達到今天的成果,成為區域藝術中心,計劃初期每年向國家藝術委員會及國家文化遺產部撥付
1000萬美元的專項資金,到2004年增加到1200萬美元,建設及善用文化基礎設施,提升城市藝術樞紐形像、普及市民美學知識、培養受眾活躍參與等目標,同時建立本地人才及企業資料庫。一方面通過對主要藝術型企業、社團、藝術家給予培訓資助、奬學金、助學金、活動經費等方式發展藝術與傳統文化;另一方面舉辦各項具影響力的藝術節。

創意產業發展策略
2002
年推動「藝術無處不在」(Arts Every Where)計畫,把藝術帶到社區,特別是扶持本土藝術帶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激發人們的創造靈感。該年9月發佈《創意產業發展策略》,將藝術、經濟、科技結合發展,以文藝復興2.0”設計新加坡媒體21”計劃為重心(其中媒體21”致力於培養媒體人才,發展數字媒體,出口媒體產品及擴展海外市場),策略上以創意市鎮創意聚落,整合藝術、商業、科技等產業在地理空間群聚發展,由於新加坡空間不大,群聚也有助高度整合、流通資源,同時向社區幅射創意更強。

文化藝術生態變化
2007
年時任新聞、通訊及藝術部長李文獻接受聯合早報專訪,講述文藝復興,表示2006年相對1999年全年演出展覽增加1倍以上,註冊藝術團體、行業協會比過去多了45%,達到670個,看表演觀眾明顯增多。他認為計劃不是單方面發展藝術文化領域,而是設法去刺激和培育一個富有活力的生態系統,從經濟建設提升到文化建設。指出藝術家本身只是系統的開端,還需要藝術推動者、藝術經理、畫廊管理人,特別是藝術評論員豐富整個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只有通過這樣互動,公眾對藝術的鑒賞能力才能得以提升,對藝術的興趣也會在這過程中進一步被激發。「就算是喝倒彩也比完全沒有掌聲來得好,至少他(表演者)可以問問題究竟出在哪裡。死寂,那是非常讓人洩氣的反應。」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19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