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五街:打造主題文化街道體驗觀光

訪、圖: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
設計學碩士陳夢茹、薛瑾

十月月光下的百年老街
港劇《十月初五的月光》大火,將澳門十月初五街黃昏色路燈點綴的美麗街景,搬上了大銀幕。這條街道位於澳門半島內港區,全長
600餘米,寬約8米,19世紀時得益於優越的地理環境,鄰近內港一帶的碼頭,又近歧關車站,人流興旺,生意興隆,繁盛時期商鋪攤檔過百家,尤以手信海味、四大茶樓等聞名。經百年街道發展變遷,商鋪或結業,或搬遷,老店數量碩果僅存,2017年的天鴿肆虐,重創包含十月初五街在內的多個老社區,商鋪凋零,舊區活化再次被大眾關注,其中就包括了這兩名女生。

老街文化記憶重構設計
陳夢茹和薛瑾,來自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文化遺產保護專業,為了讓這條逐漸老去的街道故事不被遺忘,以畢業設計
拾▪十月初五 澳門街的故事走入街道,經過統計街道經營業態比例,發現飲食類占42.22%,手信類占6.67%,選取以大龍鳳茶樓、南屏雅敘、黃枝記、華聯茶莊、品芳餅家等11家特色老店鋪深度訪談,記錄經營故事。

針對老街概覽、建築遺產、節慶活動、老照片展示、特色店鋪5大類別作內容整合,然後設計街道特色插畫,以趣味懷舊的方式,設計康公廟、德生大按等歷史建築及傳統商鋪圖案,形成“11+5”概念,計劃在公眾號上製作16期發佈,現已發放7期,進行線上線下推廣。

風風雨雨幾十年的老店鋪、歷史建築,就像存留在十月初五街上的文化記憶符號,沿續以往的招牌特色、傳統經營。薛瑾提及插畫設計元素裡,注重保留實物色彩進行拼裝組合,如店鋪人物形象、食物特色、建築特色,去發掘街道蘊藏的文化創意。

主題特色街道重煥新生
關於老街的保育方向,陳夢茹提到台北的迪化街。迪化街總長約
800米,近8米寬,屬於大稻埕的一部份,同樣臨近碼頭貨運貿易的地理位置,自19世紀末以來,這裡一直是繁華的貨品集散中心;但後期碼頭功能減弱,商圈受環境空間狹窄所限,逐一遷出,迪化街慢慢沉寂下來,面臨活化更新的發展需求。

“90年代開始,台北市政府以年貨為主題,配合春節市場,打造台灣首條特色年貨大街,匯集中藥食材、伴手禮、禮品等商家,吸引消費者前來;商圈活力一點點復甦,有了人氣之後,營造展演空間,引入設計公司、民間社團,舉辦文化活動,活躍社區文藝氛圍,進一步吸引特色文創小鋪入駐,讓迪化街成為年輕一代、觀光客最愛的消費、遊玩去處之一。

飲食文化休閒體驗社區
近年,十月初五街上亦逐漸熱鬧起來,懷舊一條街、康公夜市、齊齊葡-葡語國家及澳門產品特色市集等活動,慢慢摸索自身活化更新的樣子。陳夢茹認為十月初五街的商鋪現時近一半為飲食經營,且老店鋪數量較其他社區集中,可借
美食之都的城市名片,著重打造以飲食文化為主題的特色街道,以美食帶動社區經濟,人流吸引文創零售駐點,在社區原本的商業液態增加多元化選擇,形成集美食、休閒、旅遊、體驗於一體的美食文創社區。

右二陳夢茹、右一薛瑾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5 × tw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