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流行文化推動土生料理復興

文、圖:澳門理工學院
文化創意產業教學暨研究中心
客座副教授于國華

新加坡連續劇《小娘惹》即將重拍,暫名《新.小娘惹》。十年前的《小娘惹》熱播,帶動娘惹文化振興;此次大動作重來,預期再度加溫娘惹文化,「娘惹菜」更是其中熱點。這種借重流行文化保存和發揚傳統文化的策略,值得參考。

新加坡電視台2008年製播《小娘惹》,在新、馬、香港和內地走紅一時,甚至外銷韓國播出。劇中女主角「月娘」出生在馬六甲,她的奮鬥故事,貫穿大半個二十世紀的時代風雲。除了故事勵志動人,劇情中的峇峇和娘惹文化令人眼界大開;精巧講究的娘惹菜、華麗多彩的娘惹瓷器餐具,都因此而廣被認識。《小娘惹》經常與韓劇《大長今》相提並論,兩者都是女性奮鬥故事,也都成功將傳統文化推廣到世界。

據媒體報導,《新.小娘惹》集結內地、新加坡和港澳台資源,每集製作費預估達250萬至350萬人民幣;今年四月,為了三位不同年紀的「月娘」演員甄選,超過五百位娘惹參與試鏡,相當轟動。大手筆重拍《小娘惹》,自然看重它的「超級IP」(擁有大量愛好者的知識產權)價值;《新.小娘惹》如果再創收視高峰,除了可觀的廣告和發行收入,更將進一步弘揚娘惹文化,擴大周邊其他文化產業的效益。

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娘惹文化,與澳門「土生葡人文化」有著近似背景。早年由福建、廣東隻身前往南洋的男性華人,娶當地女性為妻,所生的混血男孩稱為「峇峇」( baba)、女孩為「娘惹」(nyonya)。幾代之後,峇峇和娘惹在馬六甲海峽兩岸形成族群,又稱為「海峽華人」(Straits Chinese)或「土生華人」(Perannakan);其中以新加坡、檳城和馬六甲較為密集。

英國殖民期間,許多土生華人家族富甲一方,華麗的生活風格發展到達巔峰。娘惹女孩為嫁進好婆家,自幼學習女紅和料理,個個身懷技藝。在男尊女尊卑的豪門家庭,廚房才是娘惹的王國,女眷為了大小宴會,經常耗費多日準備;她們結合華人烹調方式,融入當地食材與東南亞國家飲食特色,創造出獨特的娘惹料理。

娘惹食譜原本只在婆媳和母女間流傳。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母親,於1974年出版《李夫人食譜(Mrs Lee’s Cookbook)》,向世界揭開娘惹菜面紗,催生了娘惹餐館的普及;但直到《小娘惹》走紅,娘惹菜才成為時尚。如今在新加坡、檳城和馬六甲,娘惹菜從家庭小吃到豪華餐廳,選擇眾多;更多廚師在傳統基礎上創新,融合更多元的餐飲文化特色,開拓娘惹菜的當代面貌。走向世界的新、馬料理,除了廣為人知的肉骨茶、海南雞飯、沙嗲之外,順著風潮強調娘惹菜,也豐富了本身的美食文化與內涵。

與娘惹料理類似,早年葡國人從歐洲出發,帶著沿岸各國的香料和烹調方式,最後來到澳門遇到中華料理,以「土生菜」集其大成。用現代眼光來看,本澳土生菜是當前時麾的「無國界料理(fusion cuisine)」,充滿異國文化融和的口味與情調。只是隨著土生葡人的族群和文化轉變,土生料理也出現傳承危機。

發展是最有力的保存;傳承本澳土生菜,不妨參考娘惹菜復興經驗。新加坡政府傾力推廣娘惹文化,運用《小娘惹》創造 「超級IP」,帶動文化潮流、拉動時體驗費。本澳可以從發掘土生葡人故事著手,創造有價值的IP,結合創意產業形成產品,向海外輸出銷售或傳播。結合文創產業推動土生文化保存,不僅直接帶來文化產業收益,更同步宣傳澳門美食特色、弘揚土生葡人文化,為本澳的旅遊優勢再擴增內容與亮點。

One Response
  1. 澳門因為粵語及普通話的方便性,更能帶動中國與東南亞文化的認同感。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hree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