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廊市場拓荒:點到面到產業鏈

訪、圖:一白藝術有限公司董事葉正倫
行政總監鄧裕澄

藝廊成立初衷及目的
2010年起,我們就開始籌備藝廊,當時文創概念還未在本地流行,許多人並不看好行業前景;直至近幾年,本地藝術氛圍略有提升,藏家數量亦因應增加,才開始陸續有人對藝廊營運感到興趣,但大多數仍因為不了解市場和其他因素而卻步。鄧裕澄指,隨著澳門的藝術創作質量不斷提升,但本地缺乏正規專業的渠道、空間作推廣宣傳,很多有志收藏的人仕都轉移到鄰近地區消費,例如:香港,台灣等地的藝術市場,或透過朋友牽線與藝術家聯繫洽購作品,因此二人於2013年成立「一白藝術」藝廊,與國內外優秀藝術家合作,於本澳推廣當代藝術文化。

行業起步缺專業人才
由於缺乏專業推廣渠道,本地藝術家對國外藝術市場的參與尤其少見,由於國外藝術市場對於藝術家的知名度與藝術博覽會的參展費用等的要求都相對比較高,且機會不易爭取,導致本澳藝術家一直鮮有涉獵海內外的藝術市場。而一白藝術過去幾年一直以爭取海外參展機會為主,以澳門的當代藝術畫廊品牌去推廣本澳藝術,如
2017年前往日本大阪藝術博覽會(Art Osaka)、比利時布魯塞爾第九屆國際新銳藝術博覽會(YIA Art Fair)等展會。

鄧裕澄表示一白藝術現時已累積多年參展經驗,過往送選作品的質量亦建立了一定的口,一白藝術現已獲得多個世界各地藝術博覽會的認可和邀請,期望一白藝術能繼續帶領高質素的作品參與展會。“可惜作為一間商業藝廊,除日常策劃展覽外,背後藝術行政上的工作量亦不容小覷。因此雖然藝廊現時常接到國外的參展邀約,由於人手不足關係,無奈只能推卻。她指出現時各地藝術市場均在蓬勃發展中,各工種分類趨於細分及專業化,導致相應人才缺乏;而本地人口基數相對小,行業仍屬於起步階段,要找到合適的人手十分困難。

拍賣市場缺點面連動
2016
年政府公佈研究報告指出,古董藝術拍賣業在本澳具發展潛力。而如何看待當代藝術本地拍賣市場呢?葉正倫認為仍需更多時間發展。他指,拍賣行為屬於藝術產業鏈的重要一環,本地藝術市場缺乏規模,箇中各環節未產生時,難以支撐整個拍賣行業;另一方面,產業鏈的形成並不是線性發展產生,而是由不同的部份組成,例如藝術中介、學術機構和文化社團等共同成長而來點組成面,以點帶面共同發生時,整個產業才能成長起來。

行業培育前期投入大
而這些點的發生,離不開社會資源投入及藝術教育普及。教育方面,葉正倫認為現時仍需加深優化藝術理論藝術史等內容少有編進學校課程,亦較少走進博物館等藝術空間教學的活動,難達到從小培養、提升整體藝術鑒賞水平的目的標。另外,整個文化創意產業所需要的人才也需要透過藝術教育才能得以完善只有由教育普及令到市民了解、欣賞繼而開始收藏,才能鼓勵藝術家全職投入藝術創作,令藝術交易產生良性的有機循環。

資源投入方面,他提及韓國藝術家例子,韓國藝術家群體過去一直默默無聞,於近十幾年才開始以倍數增加,出現在各國際展會當中。翻查過去歷史時會發現這是由90年代起,韓國政府極力支持本地藝術與國際接軌,成立公立美術館、增加展覽空間、引進國際展會、舉辦大型藝術專業展覽、規劃藝術村進駐、當代藝術研究項目等等計劃所帶動起來的。文化藝術進口轉向輸出,背後需要的是大量的資源投入,不下於進行一場產業的轉型升級。

扶持標準應更貼近市場
然而關於政府對藝術行業的資源投放方面,葉正倫提到作為商業企業,由於營利性質,在申請政府資源或貸款時,資助比例相對低。
如果行業發展成熟,資助少或取消資助是理所當然的,但現時藝術行業尚處起步階段,需要更多人共同開拓。項目資助按照同一標準,量化形式批給,容易打擊行業信心。現時本澳其他文創範疇同樣面臨市場成熟程度不一的現實處境,期望補助標準能更靈活,貼近行業發展現況。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1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