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工業在舊區:宜向體驗觀光轉型

訪:新光玻璃號老闆孫生

澳葡時期,葡人很喜歡中國藝術,常常過來裝裱書畫作品。當時全澳只有23家做裝裱生意,生意多到我們兩人經常忙到凌晨34點。新光玻璃號為孫生家族生意,承接上一代書畫裝裱工藝,店鋪經營至今已逾60年,現時主要業務為訂造玻璃、書畫裝裱、相架制作。“1954年創立,店鋪最初租在現時噴水池當勞位置;經營了40年,後來1994搬到關前街,2004年買下現時鋪位。

三分畫,七分裱。單說上托紙和刷漿糊(菜胶),外面上的宣紙只有1層,最多也不超過4層,我這裡上的是6層,用的是日本漿糊,粘性有力,事後原畫還可原樣取出;而現在有的商家直接用胶粘死了,就毁壞了原作,拿不下來了。店鋪牆面掛满了不同材質、花紋的相架打樣,孫生介紹這些木料有的是意大利、西班牙原裝進口,蒸、焗、烤漆等工藝一點不馬虎,防蛀防潮。客人反應在這做的相架耐用,幾十年不壞,跟其他的差遠了。

孫生指,回歸後相關藝文活動增多,特別書畫作品展覽,照理說裝錶生意應該有所增長,都認為內地的成本低,生意轉介內地做。以前這條街上有很多做手工藝的店鋪,酸枝、打鐵、泥水、打棉胎、做藤器等等,現在大部份都接不到生意,無法開張,街上越來越靜。孫生也經常接到政府報價,版也沒看過,直接就問報價;就像買樓一樣,不能這樣隔山買樓吧?勞心費力準備報價文件資料,卻從來也沒下文,後來索性把Fax機拔掉了。

關於街區活化,孫生提到之前有人提議做街道裝飾美化工作,街坊鄰居也都很樂意配合。營地大街與關前街路口對接處,有綠色路牌柱指示關前街方向,但在關前正街路口(強記羊腩煲)上的路牌柱卻沒有標明,兩邊原有的關前正街關前後街藍白路牌也被電線、電箱遮蔽。他建議關前街道標誌指引應清晰,能把遊客引進來,帶動人氣;同時以美食為誘因,開設食鋪,如老字號的洪馨椰子冰,現在有很多外地遊客慕名前來品嘗。如果遊客如願增加了,裝裱店鋪又如何對接呢?還是老樣子。孫生無奈笑了笑,一來裝裱生意對象本就不是遊客;二來做這種傳統手工行業辛苦,又難以維持生計,年輕一輩也不願接手傳承。

時代變遷,承載時代故事的傳統行業該如何轉型自救呢?筆者認為,商家業務方向應從產品思維服務思維調整,配合社區活化,向觀光方向轉型,可推出相應的教學體驗工作坊,讓本地年輕一代,乃至遊客對傳統行業有接觸了解的機會,進而消費。以台灣藍染工藝為例,台灣藍染產業曾受現代服裝潮流打擊,逐漸式微,後來配合社區活化計劃,以藍染DIY體驗班等形式,推出藍染文化普及、教學體驗等服務,傳統產品加入時尚設計元素,結合網絡行銷,藍染產業以另一種面貌重回大眾視野。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12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