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澳門文創區Demo-望德堂

訪、圖:文化產業委員會委員
望德堂區創意產業促進會
理事長黃錫鈞

當時崔世平先生提出建設文化創意小區的構想,2000年以望德堂作選址的澳門創意產業區規劃完成,從而啟發我們這群社團工作者以望德堂區為落腳點,聯合本澳藝文創作個人、團體,以文創孵化平台為定位,厚植文創土壤,配合特區政府推動產業多元化,扶持文創產業可持續發展。黃錫鈞說。

望德堂區創意產業促進會由2004年成立至今已逾12年,一步步摸索在澳發展的模式及方向,逐漸形成瘋堂十號創意園、G17陶藝廊、G32 影藝廊、G7A影藝館、澳門演藝學院音樂學校、澳門時尚廊等多個文創點串連,歐陸風情融合藝術文化的一片創意社區。經過歷年開發、舉辦多元文創活動,如每逢週末舉辦的黃昏小叙,凝聚藝術創作、音樂演奏、創意手作等元素,為社區文化氛圍持續發酵,同時為本澳創作者提供作品展銷渠道,舉辦次數超過500次;荷蘭園巡禮活動2015年起與民間各團體合作,致力發掘、整合社區文化、創意元素,活化社區文化旅遊,提昇經濟;另一標誌活動—“馬交影藝新思維電影專業培訓課程,已經舉辦五屆,將香港浸會大學電影系3年半課程濃縮為33個小時,內容涵蓋編劇、導演、攝影、影視演技科,令學員吸收專業知識,協助其向上提升,部份學員完成課程後,有的拍攝作品參與外地影展並獲獎;有的開設影像製作公司在行業深耕。今年年初在福榮里九號的文化公所正式開幕,以建構本澳圖書策劃、出版及推廣平台為目的,未來將以書店形式展銷澳門出版物,結合藝文活動,為文化產業發展獻力。

社區X文創+休閒=經濟。望德堂區擁有百年歷史,從中提取文化元素,以故事包裝,突顯屬於社區自身特色,我認為可以成為本澳社區文創發展可複製的Demo黃錫鈞闡述道,如爛鬼樓巷,就歷史背景因素一度衍生的古董、字畫舊料地攤,發展至古董店鋪聚集,古董收藏文化濃厚;下環街,鄰近碼頭,在澳門漁業興盛時期,魚蝦欄、山貨船具等行業開滿下環區街道,具典型漁村文化特徵,這些社區文化特色顯著,極具文創開發價值,只缺進一步整合資源、設計規劃。

在社區文創發展涉及跨域整合,黃錫鈞建議政府未來在訂定相關政策或執行時,應更多考慮以跨部門合作進行。如荔枝碗船廠清拆一事,各部門協調不足及相關法律滯後僵化,在各方規劃未明之下急拆,我們便永遠失去了一個具歷史價值的集體回憶。黃錫鈞指社會方面亦應給部門之間足夠時間作協調,長遠規劃,不怕做得不好,不足之處可在後期逐步優化;同時,他亦提出另一個可借鏡例子:之前為改善大三巴一帶交通步行環境,便是由旅遊局、文化局、交通局、民政總署等部門共同協作,制定特定上落客措施,效果顯著。期望能見到更多跨域合作項目出現,特別在文化傳承,文創發展規劃上,令下一代受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hree − o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