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艦藝團難養成—看澳門戲劇行業發展

訪、圖:戲劇農莊行政總監李俊傑

“戲劇是以故事傳遞訊息,以藝術感染力達至教化作用;表現手法更貼近生活,通俗易明。我們過往也與社工局、教青局、交通局及各區不同青年中心合作,以戲劇表演形式走進社區裡。”李俊傑說,”如之前和交通局合作的《紅綠燈劇場》,我們的表演者穿上鮮艷服裝,在馬路上以默劇的動作提醒行人、駕駛者遵守交通規則,表演具趣味性,又有助提高守法意識,市民反應熱烈。”

身為戲劇農莊創團成員及行政總監,李俊傑介紹到,劇團由2000年成立,現有7名全職,以提高本澳戲劇藝術至專業水平為目標,並為表演人員創造賴以維生的全職空間,2016年戲劇農莊共舉辦35個工作坊共1,340名學員,及114場演出有超過21,180名觀眾參與。李俊傑提到,長期以來劇團經營難處主要來自場地及資助問題。

藝術團隊駐場計劃,解決表演場地不足
“澳門地方小,場地不足相信是不同團體都會面臨的難題。”他指,戲劇表演對場地規格及設計有一定要求,沒有固定場地對於一整年的劇目編排有很大影響。“香港康文署由2009年起推行‘場地伙伴計劃’,由演藝團體與場地方締結合作關係,演藝團體可以優先租用場地設施、免費工作間,並有額外宣傳及部份活動費,以每年一定場次的劇目表演為場地方提供內容,提升藝術形象作為交換。而澳門是否能效仿操作,令表演團體有舞台演出,從而進一步推動表演藝術在社區發展呢?”

有策略性地重點扶持,培育本澳旗艦藝團
“因本地人口少,門券收入遠遠不足回本,因此政府經費是劇團的重要收入來源。但在申請活動資助時,往往只資助制作費,人員費用不獲批,導致表演人員沒有足夠收入,只能平時兼職其他工作,無法全神貫注投入演藝生涯,也有礙劇團長遠發展。”他提到,澳門劇目有實力進軍內地市場,但一個完整的劇目表演涉及多場巡迴演出,演員因其他兼職工作,而沒有足夠時間在大陸參與演出,只能作罷;本地演出也有同樣問題,以香港春天舞台的《喝彩》為例,在香港及外地巡迴達100多次,一個劇目的價值得以完整呈現;但澳門劇團在場地不穩定,演員時間等問題影響下,只能排出幾場,好的劇目無法形成口啤效應,這也是行業產值一直無法突顯的原因。“資助不足,也使我們無力投放更多資源在宣傳上面,澳門市場不大,無法進一步開發觀眾群的話,要劇團自力更生實在難上加難。”

“香港藝術發展局以1年/2年/3年資助計劃,策略性地培育具潛質的藝術團體;視乎劇團呈現的最終效益,調整資助策略,令劇團之間良性競爭,互相促進成長。”李俊傑認為,現時本澳扶持政策一定程度上令業界得以百花齊放,表演數量確實變多了,但質量參差不齊,劇團難以朝專業化方向提升。“日本政府每年有16億日元投放演藝戲劇發展,一個名為‘四季劇團’的私營藝團跳出來了,不僅成功脫離政府資助,每年更產生近20億日元的稅收。”他建議政府應以培育專業演藝團體為目標予以重點扶持,唯有專業化才能令行業持續發展,實現經濟價值。

設立本澳專業演藝學院,培育人才
訪談最後,李俊傑提到一個問題:本澳尚無大學資格的戲劇培訓機構。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是目前惟一一所表演藝術培訓學校,如果選擇繼續深造,就要尋求海內外大學機構,不少優秀演藝人才就此留在外地發展,造成人才外流。希望未來能在本澳大學成立戲劇學院,培育專業人才,完善行業配套。

One Response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14 + ninete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