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演藝開拓需要有人站起來

訪、圖:讚娯樂製作有限公司
行政總裁趙崇曦

為扶持本澳演藝行業發展,政府在專輯製作、舞台演出、赴外表演等方面提出相應補助及支持,有人問:澳門有藝人嗎?有的,一直以來,澳門演藝圈始終有一群人在堅持,努力使自己發光發亮,他們的發展情況、面臨的困境、對行業的建議……讓我們一起來關注這群追夢的人吧!

讚娯樂製作有限公司當初是如何成立及現今的營運情況?
當初在社團活動中認識2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彼此對音樂有興趣,也想繼續投入,於是在2012年末正式成立了公司。公司在多方支持下,慢慢上了軌道,現時旗下共有6名藝人,針對其不同特質,我們以不同定位包裝宣傳,經營演藝生涯發展,推出音樂歌曲、MV作品、戲劇等產品,接洽本地及外地商演、主持等活動。除了藝人管理外,公司亦負責活動、品牌策劃範疇的業務,包括商業單位晚會等活動的內容策劃、品牌形象塑造宣傳、紀念品、主題曲、宣傳片設計製作等。

為甚麼公司不做純演藝工作?
鄰近地區如香港、台灣、韓國等娛樂產業發展成熟,一般娛樂製作公司可以依靠藝人商演收入正常運營;但澳門演藝行業剛起步,市場還不足以支撐公司發展純演藝事業,在經營、人力成本,開拓資源方面的考量,公司業務面向不同範疇,盡量做到收支平衡。

目前旗下藝人日常工作是甚麼?
近幾年的宣傳推廣下來,公司藝人在音樂作品、參與演出等機會相比增多,為了藝人自身更好發展,我們也鼓勵他們在求學上繼續進修,或從事不同性質的工作,如參與幕後的作品創作、項目統籌等,有的入駐學校做音樂教育,或自行開歌唱班授課,學習不同領域經驗、技能之餘,增加額外收入。

有人會認為這樣的藝人不算“全職藝人”,但這點我反而有不同見解:藝人是可以有不同身份,如何定義“全職”呢?我認為狀態上、情緒上全心全意、高度認真投入演藝工作,這樣的藝人稱得上“全職藝人”。

本地對演藝人士專業培訓的相關配套,是否足夠?
以歌手為例,現時坊間有青少年歌唱培訓班,但較多以啟蒙教育為主;業界方面,本地提升專業的培訓較少,一般選擇海外深造。
以新加坡為例,小小島國孕育出許多家喻戶曉的演藝明星,如歌手孫燕姿、林俊杰、蔡健雅等在亞洲舞台上發光發熱,但它本地的演藝結構、配套未必面面俱到;我認為澳門也可仿傚,澳門市場體量小,可以選擇以文化輸出的形式,讓藝人以澳門為跳板,去到更大的平台發揮,反過來回饋本地業界。

澳門演藝界的頒獎禮不少,對演藝界發展有何作用?
對業界起勉勵作用,肯定藝人的成就,同時頒獎禮亦是一個很好的平台、渠道,發佈業界訊息,藝人多了曝光機會。當然,獎項含金量不比奧斯卡,為得獎藝人生涯帶來源源不絕的發展機會,但初衷還是希望業界能有良性競爭,有所得著。

澳門賭收連跌期間,如何看近2年澳門市場變化?
市場有起有落很正常,在市場沉寂的時候,我們更需要自立更生,開拓新的資源,積極地尋找客戶,不斷構思新項目,創作作品綻放自身的光芒,讓更多人看見。
我常跟公司的藝人說:“澳門演藝行業屬起步階段,在這開拓階段始終需要有人站起來帶頭去做。既然選擇了以演藝事業為發展目標,將來是否能飛黃騰達未可而知,但我們現在的每一份努力、每一個作品都是有價值的,希望能為行業起步留下好的作品、好的影響。”

澳門與內地區域合作緊密,是否有進軍內地市場的考量?
目前公司定位以澳門本地發展為主,但隨着業務的開展,與外地商演接洽逐漸頻繁,如之前“粵港澳新聲代2015”、“中國夢之聲”第二季港澳區等比賽活動,公司也有協助選拔開展;進軍內地市場,我認為暫時時機還未成熟,畢竟涉及業務量穩定程度,內地設點運營等問題的考慮,未來我們還需要再努力,慢慢部署。

建議政府如何扶持行業發展得更好?
政府於2014年起推出“原創歌曲專輯製作補助計劃”等政策支持,令業界在資金考量壓力減輕,有更多精力提升作品質量,同時也增加了本地音樂人專輯製作經驗,但更期望政府能在作品完成後續部份提供更多宣傳、銷售渠道,令作品有足夠的曝光量,有機會被潛在客戶群體發現,實現其價值。

藝人方面,一般節慶表演或大型活動上,政府就知名度考量,往往傾向邀請外地明星來澳演出,但這些舞台也是本澳藝人十分需要的;而且相較外地演藝公司的安排,本地演藝公司、藝人有更多時間及熱情就活動主題發揮創意,打造節目內容,更注重與本地觀眾的互動,最後呈現的演出效果十分精彩。就公司參與去年的氹仔除夕倒數等活動效果看,我們以原創歌曲結合本地舞團表演,當中穿插不同人物演出和觀眾互動,內容更豐富,反應熱烈。

期望未來能為本地藝人預留更多空間平台,節目內容主導權及較充足的經費展現才華,我們希望不再因藝人是“澳門”藝人而受關注、支持,而是因藝人創作的作品優良,得到足夠曝光,受到大眾喜爱而關注,這對業界向前發展才是真正得益的。

除了政府未來可以在作品後續方面多些扶持動作,業界如何發展,更好完善自己?
推出更好的作品是我們公司一直以來努力的目標,但同時我們也很注重與業界同行合作,聯合拍片、制作節目或推出新項目。因為現時演藝市場還比較小,若只是自顧自的發展,影響力不會發酵;相反,業界團結一致,不一定是以傳統的協會形式,企業單位間的項目合作,藝人的Crossover,產生的化學反應更為良好,如之前的阿婆出品-馬拉盞,正是由不同娛樂、演藝製作公司及創作單位合作推出產品,以創意發想,形成口碑,有效帶動本地民眾消費。

近期澳門文創發展提出"社區文創"概念,演藝界與社區文創如何結合,互相促進?
之前我們公司亦與澳門無疆界青年協會合作,從社區推廣、導賞方面舉辦活動:如《十六種回憶‧澳門》集體回憶歌舞劇,透過音樂、舞蹈、影像、戲劇、互動,呈現舊時澳門人情味故事;《小城樂章》,透過原創歌曲創作,內容上加入澳門世遺景點旅遊資訊,融入康樂棋元素,讓居民及旅客欣賞音樂的同時,能夠親身參與,感受文化情懷。我認為以文創元素進行創作,體驗、互動式活動/產品,才能吸引更多力量推動社區文創發展。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5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