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夢荔枝碗-創想社區文化產業

、文: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校長徐秀菊

啟動荔枝碗社區文化的保留和再生
眾所周知,在如今沒有造船業的澳門,船廠已然荒廢,荔枝碗文化如何再生便成了首當其衝的任務。所謂再生,並非再度建造船廠,而是應當思考何者值得保留或活化,例如實體的環境、建築物,抽象的文化、歷史等,藉由
整合「人、文、地、景、產」便形成創意,並與生活結合。隨著澳門經濟環境的變化,荔枝碗可以將船廠和船屋作為基地以進行藝術活動及文創產業的開發,喚醒居民共識,推動在地社區營造,讓船藝與漁民文化再生,成為社區未來發展的新希望。

另外可將船廠和船屋加以保留並設立多功能的「文創休閒園區」,朝「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的方向經營,以串連社區與產業的歷史記憶,再造社區與產業活化的新生機。事實上,做為活化荔枝碗的新希望,船藝與漁民文化再生都具有發展的潛力,無論是荔枝碗的故事、產業文化以及與社區間的人文背景,都是珍貴有形和無形的文化資產,且具有相當的保存價值。這項保存的工作包含保留、再生與活化的任務,並思考這些文化資產和社區生活之間的互動關係,以進一步發掘其經濟及文化上的效益。

目前荔枝碗沒有周邊的文化產業,實在非常可惜。未來規劃荔枝碗社區可提供社區更寬廣的文化空間,呈現出「保留」與「再生」文化的產業意義和價值。在保留方面像是船廠船藝、歷史建築及碑像和主要船藝機具的保留並規劃展示方式;再生方面則是可進一步再利用或是擴展周邊設施以提升文化效益,在荔枝碗社區的構想中,「船藝博物館」、「船藝文創中心」、「船藝工坊」、「藝術市集」、「漁民文化劇場」、「大地藝術季」等都是不錯的點子。

舉辦藝文活動凝聚地方文化認同
以船藝產業文化做為主題,以船廠、船屋和地方之間的關係作為與產業文化連結的示範。「啟蒙」與「培訓」澳門居民的文化意識及參與動力,使其對荔枝碗文化掌握到更深層的文化現象和意涵。以澳門理工學院文化創意產業教學暨研究中心在今夏舉辦的「仲夏藝船澳門理工文化創意夏令營2016」為例,活動包括文創講座,版畫、陶藝、攝影、插畫、立體等工作坊,讓中學生了解和意識到這個消失的船廠,思考如何運用創意讓它再生以及如何喚醒人們的情懷。

雖然多數人都未曾踏足荔枝碗,但他們仍然感謝這一體驗的機會,其所帶回來的影響、資料彌足珍貴,在照片上見到熟識又長久不曾相見的人,或見到多年來絲毫未變的景色,讓他們驚嘆連連,也喚起所有人集體的回憶。這一次活動,得到了所有參與者的熱烈回響,無論是老師、學生或民眾也感受到了熱情與鼓舞。未來,我期待無論是理工學院的文創中心、政府或民間還能繼續設計與荔枝碗船藝有關的動態活動以吸引更多民眾參與,深化活動的社會效益,進而促進當地社區的活化與未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有夢最美,「紮根澳門、創想飛夢」,澳門文化產業的起飛,指日可待。

ppb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wo × 5 =